西九文化區
“2016 年12 月22 日,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發前往北京前,在香港國際機場會見傳媒,表示將有一「特區政府和故宮的文化合作項目」。一天之後,她宣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 故宮)將建於西九文化區內,由西九文化區(西九)管理局營運和管理。香港故宮將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贈港幣三十五億資助博物館設計、興建及籌備展覽開支。
香港大部分市民在林鄭宣佈當日,才得悉合作協議。社會對於協議在未經公眾諮詢程序便已敲定一事,意見紛紜,引發連串在立法會、政界、藝術業界、以及民間的爭議。
2017 年6 月29 日,西九管理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興建香港故宮簽訂合作協議,預計2022 年落成。”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17的人流與自拍
“2017 年,「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微波藝術節/ Microwave)迎來第二十一屆,主題為「電元種生」(Cyberia), 活動包括展覽、研討會、錄像展、講座和放映活動。微波藝術節1996 年由「錄映太奇」創立,二十年間逐步確立形象,成為實驗性新媒體作品的重要展示平台。藝術節創辦人之一鮑藹倫於2016 年曾表示,微波藝術節的定位是「老少咸宜」,著重普及大眾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但她表示歷經廿載之後,「內容有深化的必要」。
2017 年的主題展覽於香港大會堂展覽廳舉行, 展出作品包括TASKO 株式会社的《香噴噴風琴》、NONOTAK Studio 的《NARROW V.2》、姚仲涵的《動次動次》、利沙克的《IG 賞》和希達莎的《靜電鐘合唱團》,展期為10 月12 日至22 日。十月初,與藝術節相關的報道和宣傳開始見於傳統報章、網媒及文藝雜誌,內容雖然涉及策展理念、參展藝術家背景和作品介紹,部分遣詞用字卻傾向流行消費活動描述,例如「正式開催」、「周末好去處」等等。與此同時,網上的潮流、消閒、流行文化及商業品牌平台出現相關報道和貼文,角度側重參觀展覽的娛樂性,強調展品的視覺效果,直接使用「打卡」(比喻人人爭相去到受追捧的潮流場地自拍,作炫耀之用)、「真/ 偽文青」等字眼,部分報道和貼文由主辦單位在臉書上轉發。
10 月20 日,展場開始湧現大量人流,21 日主辦方實行人流管制措施,22 日人潮繼續增加,一度需要排隊四十五分鐘才可入場,主辦方更於閉展前兩小時即「截龍」(停止接受輪候)。為期十日的主題展覽的參觀人次超過9000,微波藝術節臉書群組關注人數上升三成。藝術節節目總監鄺佳玲回應媒體查詢時表示,對於「打卡」人潮表示理解,不會禁止場內攝影,策展團隊會吸取經驗,致力藝術推廣和教育。”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回歸二十周年視藝活動:兩種光景
2017 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官方及民間皆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6 年底成立籌備回歸二十周年慶祝活動的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任主席),留出預算6.4 億元用於本地及海外一連串的慶祝活動,涉及的政策局以及部門包括民政事務局、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規劃署、新聞處。內地亦積極提供資源配合政府的慶祝活動,如借展文物。民間的美術協會、興趣團體舉辦各項以「慶回歸」為名義的視藝展覽。除此以外,中資傳媒集團、文化公司、僑界社團和商會組織亦主辦類似的視藝活動。而另一邊廂,獨立藝術團體及藝術工作者零星舉辦反思甚至抗議活動,與官方及親中團體的慶祝活動形成「涇渭分明」的兩種光景。雙方的活動規模和所調動的資源懸殊,參與藝術家和宣傳渠道互不重疊。雙方的論述各表一枝,前者集中於「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宣揚愛國主義精神」、「重塑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增強國家及民族認同」、「華人藝術家」、「文化交流樞紐」、「中西文化薈萃」、「融合傳統與現代」、「推廣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展現成果」、「書畫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筆法技藝」、「傳統水墨與當代藝術手法的結合」等,後者則集中於「九七」、「身份」、「本土」、「個體困境」、「文藝勞動」、「藝術空間」、「政治審查」、「政治敏感」、「藝術團體營運」、「社會運動」、「中港關係」等。前者的活動雖然眾多,但面目單一,基本呈現一派盛大節慶氛圍 ;而後者則關注解構歷史事件,多採用當代藝術媒介(包括行為藝術、裝置、影像、混合媒介等),側重批判性思考。上溯至回歸十周年的視藝活動,官方及親中團體的活動與十年前幾乎同出一轍,對於香港的文化定位和視覺藝術發展的想像也基本不變,而獨立藝術團體和藝術家也持續圍繞在政治、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思回歸相關議題。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四位視藝界人士於2017年離世
金馬倫(Nigel Cameron)、杜子卿、萬青屴、王家禧(按姓氏英文拼音排序),四位與香港關係密切的藝評人及藝術家,在2017 年內先後離世。簡列各人生平,以茲記念。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饒宗頤書畫的古意
饒宗頤教授於2018年於香港辭世。饒公被譽爲國學大師,學術成就之高早有定論,而饒公亦醉心書畫,曾以「學藝雙攜」四字自述。作者認爲饒公書畫作品的學術內涵,乃是其價值之所在,而此文以「古意」為主題,分別以饒公的書法和繪畫作品爲例,指出饒公在其藝術創作中所融匯的深邃學問和識見,並能在契合傳統的同時古爲今用。作者認爲,饒公無疑是在當今社會中能以深厚學識體現「古意」這種傳統價值的罕見書畫家之一。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墨提斯與解放——天台塾「亞洲種子」與「學學習」
本文作者為天台塾創辦人之一,在此文首先介紹由韋一空教授在討論藝術教育時提出的「墨提斯」(Metis)概念:墨提斯指向一種複雜靈動的心智能力,可因應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情境作出機巧的回應和行動。作者然後詳細闡述天台塾應用此概念所開展的兩個藝術教育計劃——「亞洲種子」與「學學習」。前者歷時兩年,由受邀的亞洲藝術家和本地藝術家帶領十四至十八歲的學生開展工作坊和海外之旅,當中一個周期的成果亦整合進大館當代美術館的一次展覽,題爲「日常邊界」;後者匯集了十五位香港藝術家和團體組成學學習群體,目標為社區環境中的藝術學習提出一系列「教材」。作者指出,任何試圖一次性地建立一個「普遍適用」的藝術教育模式的大型項目必然會失敗,而促進墨提斯的一個途徑是將學習者放置於非計劃的狀態,通過教育實現解放的關鍵則在於分散化、本地化和充分的地域流動性。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新漫畫運動:香港網絡政治漫畫初探
本文先簡述香港政治漫畫的發展歷程,然後集中分析近十多年來興起的網絡政治漫畫。作者將網絡政治漫畫與傳統的政治漫畫作比,討論包括了以下的四個方面:一、與讀者的互動:由於互聯網的特性,新一代政治漫畫家與讀者形成一種「無形契約」,這既有助漫畫家與讀者(追隨者)形成連結,同時也對漫畫家造成約束。二、身分轉變:傳統政治漫畫以評論為目標,網絡漫畫家則用作品鼓動其追隨者作出相應行動。三、形式與内容:因不少網絡漫畫家有設計的背境,他們的作品裏出現了另類的格式和設計語言,如圖表、無情節的畫框組合。漫畫家之間也有合作,產生聯署式的作品。四、去政治化的轉向:新一輩漫畫家由以往「硬政治」題材轉向對日常生活政治的關注,這轉向同時反映著香港當下的政治現實。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