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之境》︱ 譚建中、馬志恒和王順瑜聯展
雍廷序畫廊誠意呈獻 由法國/台灣和香港的藝術家 譚建中、⾺志恒和王順瑜的「流動之境」聯展。「流動之境」象徵著三位藝術家對「墨」為主要創作媒介的熱愛,讓墨⽔把⼼中各個意象躍然紙上。每次思緒的流動總會隨墨⽽流,流成種種秀麗⼭河、墨⾊氤氳、俏然亮麗之境。思潮時⽽洶湧⽽⾄,時⽽潺潺⽽流,但卻從未竭⽌,就如三位藝術家把流動的情感融入墨境⼀樣!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思情‧畫意」李紹忠和慧惠聯展
雍廷序畫廊誠意呈獻 由香港藝術家李紹忠和慧惠的聯展。「思情‧畫意」代表兩位藝術家以藝術創作表達對⽣活的不同感受。「思情」代表藝術家李紹忠把⾃⼰的⼈⽣體會融於其雕塑創作中;⽽「畫意」則代表藝術家慧惠寄情於畫,把她對香港的愛躍然紙上。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陳開個展 -《超新星》
獅語画廊榮譽呈獻中國當代藝術家陳開的首個香港個展 -《超新星》。屆時將會展出藝術家新系列的抽象作品。
舊金山至上海的六年, 流動、消融、沈積於疊落的筆觸; 原子在運動、消散、結合中彌漫於畫面。電子熒光屏幕閃爍的日夜, 我們仍靜默地觀看繪畫, 由轉瞬即逝的筆觸之中拾取某種永恒凝固之感。《超新星》(Supernova)個展中, 萬物化為“月色與雪色”間的星點, 交匯出清晰而混沌的痕跡, 隱藏著恒星爆炸後無數的閃耀與湮滅。《晝/夜》(Days/Nights)系列和《無題(超新星I, II)》(Untitled, Supernova I, II)選自陳開於2020至2021年的丹培拉和油畫創作。作品的形成路徑由2016年延續至今, 起始於一系列紙本彩鉛畫作—脆弱的紙張與微妙的色層代表著一種直接的自我表達方式。由彩鉛畫(colored pencil drawing)到木板蛋彩和亞麻油彩(egg tempera on wood panel and oil on linen), 陳開的繪畫方式和對材質的進一步研習基於油畫的古典歷史印記, 是對尺幅、色彩層疊、筆觸力度、敏感度與多樣性、豐富與純凈質感的演變和嘗試。繪畫是一種想象力的訓練與實踐, 容納現代性中認識自我的邊界¹。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低燒的繪畫》| 九零後女性藝術家群展
當代唐⼈藝術中⼼榮幸宣佈於3⽉18⽇在香港空間推出⾸個九零後女性藝術家群展《低燒的繪畫》,展覽囊括了陳若璠、江上越(Etsu Egami)、皆藤齋(Kaito Itsuki)、王雪冰、王茜瑤、顏秉倩六位藝術家的⼆⼗餘件精彩作品。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逆時車站》– Cope2 x 李思汝 x 林輝聯展
八十年代的紐約正值街頭文化的黃金時代,街頭藝術隨處可見。JPS畫廊於是次展覽以塗鴉界傳奇Cope2、香港新生代藝術家李思汝(Afa Annfa)和林輝(Chino Lam)的作品還原當時紐約地下鐵路滿佈塗鴉的光景,向這段叛逆隨性的歲月致敬。
是次展覽旨在歌頌街頭藝術及其遺產的重要性。靈感來自1980年的經典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營造環境,渲染氣氛,以冥想回到舊時。觀眾只要穿過現代的車門,踏進車廂,便可時光倒流四十年,回到那個街頭藝術發展蓬勃的美國八十年代末,體驗當年被Cope2和他的團員以狂野塗鴉稱霸的紐約地下鐵車站和車廂。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逆行」- Cope2 個人展覽
藝術令我走上一條逆行而上的路。我的創作始於街頭,由最初在地下鐵車廂和紐約街道塗鴉,到後來走進畫廊和博物館,涉足主流藝術。然而,無論環境怎樣改變,我的叛逆性格依舊不變,從街頭到畫布都是那個狂野率性的我,畫作仍舊滲透著布朗克斯塗鴉藝術家的恣意不羈。多年來我一直在藝術之路逆行,即使從街頭走到美術館仍然堅持顛覆傳統,忠於自我。這次在香港所舉辦的展覽,就是我叛逆人生的印記。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日出東方》:泰瑞·佛洛斯特的藝術—1948至2003
3812畫廊宣布於2021年2月25日在香港中環雲咸街開設一個佔地3,600平方呎的全新畫廊空間,藉此慶祝畫廊成立十週年。2021年開年第一展暨開幕展將隆重呈獻重要英國現代及戰後藝術家泰瑞·佛洛斯特爵士(Sir Terry Frost RA, 1915-2003)首個亞洲個展—「日出東方:泰瑞·佛洛斯特的藝術—1948至2003」,展出藝術家於1948至2003年間創作的二十幅壓克力、拼貼繪畫及布面油彩作品。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DÉJÀ VU ︱ 印尼藝術家群展
只提供英文內容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手尋未來‧藤原大設計展》︱個人展覽
作為一個不斷超越創意邊界的設計師,藤原大以大膽破格的意念,一直以來在紡織品、產品設計以至更廣闊的領域,為企業、教育機構和社區帶來創意澎湃且充滿革新精神的項目。
這個展覽走進藤原大的創作歷程,由學生時期從未公開過的早期作品,到最新的創作,探索他如何由手工製作,慢慢擴展至設計工程以至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藤原的最新作品,是兩個將網絡空間的創意應用於真實世界的項目。第一個是一齣影片,拍攝一件毛衣的編織過程,毛線的原料是由手提吸塵機分別從蒙古草原及兩個國際大都會(紐約及東京)採集而來的動物毛髮及碎屑。另一個項目是向馬蒂斯致敬之作,展示一件衣服的製作過程,所用布料的圖案繪自一架作為手部之延伸的無人機。
這是藤原大的思考和創作之道,是一趟從自然和科技,到設計、藝術、社區及社會的旅程,它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模糊當中的界限。這種狀態可以用天空作比擬—— 總在我們頭頂之上,同時又分秒變幻。2021年,世界正面對著關鍵時刻,我們希望你能藉此時機,細看藤原大的作品和他致力帶出的如天空般無邊際的新思維。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liina klauss 個展 ︱「不是天生一對」當人造物件丟失於大自然
「我什麼也沒添加,也沒有帶走。我純粹把現實重新安排。我從混亂中帶出秩序,恐怖中帶出美,荒誕中帶出意義。」
德國籍藝術家和環保推動者liina klauss利用天然物品跟人造物品組成不是天生的一對。兩件外貌幾乎一致,一件從自然悠然而生,另一件則因人類遺棄而殞。這個展覽從視覺震撼思維,讓我們也深思人與消費品的關係以及提高我們對海洋保育的意識。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