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ie: 2020
追尋 – 鍾寶倫個人攝影展
發達、向上流動、做個中產,是很多生活在殖民地年代香港人的夢想。但自九十年代始,當香港逐漸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這個夢慢慢變得遙不可及。1997年至今政權轉移超過廿年,隨着年輕新一代的成長,原有夢想增添了新的非物質成分。在這輯作品中,我嘗試記錄與重現近年在社會不穩定及衝突加劇下香港人的靈魂與精神面貌。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臨時邊界 – 曾冠群個人攝影展
本系列作品主要記錄後殖民香港轉移進中國「新時代」的過程,曾冠群透過鏡頭,持續捕捉變化中的香港,當中的微妙日常。
自雨傘運動起,創作跨越五年,照片意外地成為曾冠群對他唯一視以為家的地方——香港——的一種哀悼。
展覽展示數以百計照片,對氾濫沉思,並透現曾冠群如何執迷於捕捉一個崩壞中的城市之短暫無常,帶岀置身其中的困惑,呈現岀正逐漸消失的一國兩制,令原有邊界消亡,令他的城市在不斷的進犯中消溶。
曾冠群喜歡簡潔懷舊的風格,照片純以底片拍攝。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另一片天空 – Klaus Capra 個人攝影展
透過影像隨筆《另一片天空》,我觀察到身邊的當代性,包括當下時間流逝的影響、似乎從線性空間及時間伸出的後真相世界中的夢(記憶)的地方。大部份硬照與片段攝於香港及上海—兩座息息相關、並經歴過重大轉變的大都會。當代城市的空間本身就是極之短暫,會岀現萎縮,也會擴展。周邊事物會隨每一代人的需要而轉變。但是,在一個不斷轉變的城市內,記憶能留存下來嗎?透過《另一片天空》,我嘗試記錄並疏理集體回憶的印象。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融合-黃冠華攝影展
照片靜默無聲,記憶聒天吶喊。
自1995年起從事新聞攝影,不斷摘取兩岸三地無數影像,有菲林的,也有數碼的。經歷廿多年的沉澱,這些影像已由原本單獨的,在腦海中揉合成不同的複合。這些複合影像,該代表著我潛意識中的意念。將這些腦海中的意念再以影像呈現,藉以審視個人的思維,這些新的影像又再成為我的記憶,又再糅合成新的意念,新的我⋯⋯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都市.病-林健恆攝影展
「都市病」,按維基百科解釋,大約意思為當國家變得更工業化及人類活得更長壽的時候,此類疾病便會更常出現,其包括精神病、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及肥胖症等等。
然而,我們的都巿並不只這些。生存在香港,每天踏出家門去看這世界,會發現,看到的,都是病。
病的不只是人,而是整個香港。還是說,看到不同事與物都感覺有病的我,才是真正的病人?
到底,什麼是病?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無言訊息-譚昌恒攝影展
牆,可以是一個分隔,也可以是一個保護,而牆壁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一些痕跡,就像一條條的記憶,有些顯然易見,有些要細心觀察,有的刷上油漆進行翻新彷如覆蓋過去的事。好比一個中年男人不會刻意表露內心世界,而你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彷彿是無言訊息。我想透過照片內這些不確定的訊息,引發出您的想法。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動亂-社會聯合媒體攝影展
靈感啟發自劉以鬯先生一篇講述「六七暴動」的短篇小說—《動亂》。
《動亂》一作透過描繪「六七暴動」中,錯亂的物件與「物我」的比照關係,再以不同物件構建的衝突,展現了人和物所拼湊而成的城市容貌。
一切皆為無情物。棲身在2019年動盪的香港,如果讓「物」來訴說自己的故事,它能否因此獨立於「人」與「事」,並顯露出迴然不同的價值觀呢?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108印象 ∞ 香港—記憶在朦朧中流逝﹕黎芷筠、張珮君聯合攝影展
可以的話,想來回踱步香港。就在遺忘之前,在轉瞬即逝的風景與人群中,把這一切記下。創作者黎芷筠後和張珮君從北京開始,利用相中相形式拍攝108張香港新舊面貌相片,由昔日至現在,從同一個角度觀看不同年代,找回城市的印象。108張照片,與過去的香港見面,是怎樣的感受?是一種發現?或是另一種道別?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黑暗中永恒的光-李嘉睿攝影展
身處於黑暗中,我時常感到無力。光,即能量、生命力。當我被無力感包圍的時候,它讓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指引我不斷前行。光或來自於自然,或來自於親情、友情或愛情。它指引我去創造而不是去毀滅,去成為而不是去逃避。當時間過了很久很久,顏色褪去了,親人離去了,愛情消逝了,朋友走散了,呼吸停止了;只剩下光,直至永恆。於是,我用攝影的方式呈現光,只希望它能在這黑暗之中點亮他人。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非常日常
「反修例運動」自2019年6月起以幾何級數激化,為香港市民的生活帶來巨大衝擊,令香港烙下一道難以磨滅的疤痕。
小城市的小市民,日常生活變得不再尋常,抗爭、衝突融合成另一種習慣;紛亂、崩壞衍生出另一種井然。透過鏡頭記錄的每一瞬間,反映了街頭上激烈與安然的對立,在同一時空下,格格不入但又和諧地共存。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