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ie: 2020
TEENAGE PROBLEMS
n.a.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裂像的破口
承接2020年4至5月時於 PRÉCÉDÉE 及彌敦道469號報紙檔的實驗性展示,作品繼續發酵,持續延伸,一個月後以零散方式,於彌敦道上不同空間和場域遊走。
從前,「夏愨道」只是中西區一條主要幹線;經歷雨傘運動後,它成為了城市歷史的一個符號,一個有血有淚有記憶的地方。如今,彌敦道,及香港的許多大街小巷,同是「夏愨道」。
「超現實主義存在於攝影運作的核心」,蘇冊・桑塔格指的是攝影創造一個複製的世界、第二等的現實。於一個影像氾濫的年代,攝影的「複製性」意義又是什麼?因2014年錯過了社會運動,我嘗試以重拍、重覆、重置,處理某種記憶的缺失,同時回應數碼時代下,虛擬記憶和超真相 (hyper-real)的建構與理解。
我捕捉 Google Map 上遺下的2014年夏愨道實景圖——作為公共檔案和歷史記錄的素材,並利用菲林和中途曝光等傳統影像生產方式,與數碼影像互換,讓消失和無視(un-seeing),成為另一種「再現」。
展覽繼續延伸,銀鹽照片散落彌敦道各報紙攤上,於一些混雜的資訊中,影像成為一面黑鏡,甚或一個洞。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嘯傲之相:酷兒之影像習作》
「嘯傲之相:酷兒之影像習作」是「見證、記憶、行動、認同— 給香港彩虹族群之影像工作坊」的成果展。工作坊由居於紐約的攝影師、錄像藝術家及教育家謝嘉敏帶領,在2019至2020年期間進行,旨在連結有志於影像創作的LGBTQ+朋友引導他們發展個人藝術實踐,同時為不同的性別身分認同創作者開拓表達空間。面對由2019年開始香港的眾多嚴酷挑戰,謝嘉敏認為更需要帶出酷兒感受性(queer sensibility)之重要,由此倡議藉酷兒美學實踐作為啟發思考與抵抗之工具。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客塵—鄉愁的未來﹕曾婉遒攝影展
家鄉在發展大潮中被格式化成陌生的標準城市。時間與空間的之外的錯置感,讓在異鄉的異鄉人,變成了在家鄉的異鄉人。在影像的虛實之間,用宣紙上的鉑金印相、實驗影像裝置結合,試圖還原記憶猶如碎片的狀態。在不確定的未來之中,每一顆塵埃都有自己的存在與在。在回不去的家鄉,把自己種回來。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餘燼與安魂曲—時間站在誰的一邊?
1989之後,三十年來,燭光舉起,坐在香港維園裏的人,在點點燭光裏牢牢銘記那年夏天發生在天安門廣場上的遙遠事情。2019,香港漫天烽火,催淚彈殼催生了新的悲痛記憶,而可以肯定,2020以及之後再之後,香港人依然不會遺忘。岑氏透過攝影和裝置,從三十年來六四的燭光和2019年抗爭期間警察大量發射的催淚彈,審視記憶的物質傷痕,以及,傷痕背後的身份認同和無畏付出,藉以抵抗遺忘,對抗打壓。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小獸 – 區子朗個人攝影展
《小獸》是一個沒有時限的攝影計劃,度身訂做且非常私密。糅合你現有的特徵,真實而夢幻的終極形態:女巫、殺手、無政府主義者、性別流動者、一段前生溺水的記憶,又或金星、黑洞、大樹、解讀一張牌卡的寓意。我們必須成為自己,甚至創作自己來拒絕成為被滅族的一群。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小黃車 – 黃海輝個人攝影展
「閒置資源、互惠共享」,共享經濟旨在追求卓越發展,找尋創新意念。但當熱潮退卻,小黃車頓成明日黃花,昔日的經濟產物被隨意遺棄。散落的二輪殘骸,等待時代巨輪所吞噬,遺留下來的「創新」有待在我們的城市中消化。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丟得更遠,丟得更快
在國外生活需要不斷適應當地環境,更要以不同的方式融入當地,例如:努力學習當地語言,並慢慢吸收別人的經驗。過程中,人們可能會發掘出某種真理,又或者變得迷失。本計劃的開展並非於2014年我剛來到香港時發生,而是於三年後搬到旺角才得到啟發。我只想拉近與香港的距離,因我當時無法適應香港瞬息萬變的環境。然而我沒意識到,這城市的主要精粹正正就在於其短暫性,在於那些最終將消失的一切之中,而最能捕捉這神髓的就是我們這些外國人。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投影的對話 – 陳岱昕個人攝影展
同一空間下,攝影者和被攝者互相將對方的舊照投影對方身上,屬於兩個時空之模樣狀態瞬間重疊在同一平面框架下。投影是相片唯一光源,同時亦是兩者間潛意識對話的源始。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我的單車日誌﹕吳子樂個人攝影展
年幼時,我每天都跟父母踏單車,於長洲海傍享受每個日落,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當我慢慢離開父母時,這些記憶亦漸漸被遺忘。2017年,我得了一子,他教我以父親的視角看事物。我拿著相機重訪我成長的地方,看見的不只是地景或地方,而是一堆堆回憶、父子、家庭與土地間的故事。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