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ie: 2017
《東宮西宮14警察不見了》
《東宮西宮》系列是一個喜劇形式的公民教育劇場。目的是令市民大眾認識政治與政策,令香港政治更理性和多元。《東宮西宮十四之警察不見了》以 「警察」和紀律部隊為主題,以笑說理,深入淺出認識警察和紀律部隊的方方面面。什麼是警察?警察是怎樣訓練的?警察的責任是什麼?警察需要學什麼?警察的歷史?警察有多少種?什麼是紀律部隊?紀律和法治有什麼關係?紀律部隊和其他公務員有什麼分別?什麼是好警察壞警察Good Cop Bad Cop?為什麼警察拜關公?PC、CID、O記、飛虎隊做乜野?報考警察需要什麼條件?法治和執法是怎樣分工?警察不見了社會會變成怎樣?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華嚴經 清淨之行》
境唯心造 劇場即道場
「像心靈吃了一劑霜淇淋,獲得難以形容的寧靜。」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深沉又奪目地展現心與世界相容自在的境界。 」周倩漪 《PAR表演藝術》(臺灣)
釋迦牟尼佛初成正覺,全身放光,普照十方,宣講《華嚴經》。演出以「光」為創作基本元素,多媒體裝置與現場音樂演奏互動,呈現佛光照耀、重重無盡的華嚴世界。《華嚴經 清淨之行》聚焦《淨行品》,從生活中的行願出發,經歷處處時時皆可以修行的菩薩境界。
節錄一行禪師原著文本《與生命相約》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建城築市》
「沒有對城市生存狀態的研究,成就不了建築。」阿道.羅西
「城市可以說是人民的集體回憶,城市就像回憶般連繫物件和地方。城市是集體回憶的軌跡。」
靈感來自意大利建築師阿道・羅西同名著作
再讀二十世紀現代建築理論經典
發現城市的文化軌跡驗證都市科學
透過影像、音樂及舞台
對比當下香港
發掘另類空間經驗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胡恩威城市漫遊系列《建城築市》學生導賞專場
「城市漫遊可以是一種甚麼經驗?行住坐臥,耳聞目見,我們如何閱讀生活中的城市?」 意大利建築師及理論家阿道‧羅西(Aldo Rossi)於1960年代的著作《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對及後城市規劃和設計影響深遠。他提出建築本身就在詮釋城市:「Architecture is a small city and the city is a big building」,建築盛載著一個城市的人民生活、歷史和文化軌跡;城市是一個「集體回憶」的體現。羅西也探討歐洲城市發展史,當我們了解這段歷史,就能了解香港作為一個西方形式主導的城市如何演變,以及將來會如何改變。 建城 築市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以羅西的理論為藍本,創作全新舞台劇,用話劇、音樂和影像,尋找香港這城市與我們的「集體回憶」。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光念佛》
五會念佛是淨土宗念佛的一種方法。念佛可去除煩惱,在念念之間培養清淨、平等、出離。五會就是以五段不同音聲和緩急念誦佛號,表達念佛時平靜和懇切的心情。近代觀本法師,根據唐代法照大師承傳下來的真聲念佛法門,改成五會新聲念佛,並著有《香光閣隨筆》一書,廣傳於世。《香光念佛》是結合當代劇場藝術與傳統佛教軌儀,探討法音傳承與創新的實驗。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關公在劇場》
鏖兵的江水猶然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戲中有祭、祭中有戲,戲即是祭!
京劇經典唱唸做打,傳統儀式新媒體科技貫穿,表現關公一人・鬼・神。
戰爭、殺戮、犧牲、悲憫、成神、降妖⋯⋯從關公過關斬將忠義行徑,到「驅除五方邪祟不祥」淨台儀式;從顛峰走向敗亡,至死後得到救贖成神。斬妖除魔,保天下平安!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紫禁城遊記: 崇禎仙遊紫禁城》
「兩位崑劇名角、一鼓一鑼、一空空舞台,便做出了一個時代走向終點那全部的悲哀和淒愴……這是一部另類的建築學戲劇。」— 廖偉棠(香港作家)
「崑曲的專業與進念的舞美融合在一起,可以如此完美!」— 戲曲品味
此劇於2009年由進念委約原創崑劇劇本及音樂,三年後獲邀前往蘇州「第五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展演,2017年五度上演。
兩百多年前營造紫禁城的蘇州香山工匠與崇禎邊唱邊遊,沿著京城的中軸綫,也是王者的軸綫,從午門一路北徑走出紫禁城,爬上煤山,俯瞰這座堂堂方正的宮城,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明朝三百年的基業就此戛然而止。崇禎在蒯祥的指引下,重新審視這座皇城的建造意圖,感嘆物質之宮殿與精神之家國間若即若離般的滄桑流變,完成了別家,去國,辭祖,祭宮的最後儀式。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BAUHAUS魔笛》
改編自莫扎特歌劇《魔笛》,為莫扎特音樂旋律注入兒歌元素,填上中英文歌詞,再配合動畫,以偶戲唱遊形式介紹Bauhaus設計美學 。由基本幾何形狀和三原色開始,發掘比例帶來的空間感,感受不同物料的冷暖質地,大小朋友齊齊學建築。探索Bauhaus經典美藝世界,激發兒童視聽感官。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