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折子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事久弄》
小梨園流派傳統單折戲,有說是已失傳的梨園戲《梁山伯與祝英台》題材劇目遺折。此折包含豐富舞蹈動作與場景音樂,保留唐朝參軍戲與戲弄古風。梁山伯的書僮事久與祝英台的婢女人心相互探聽、插科打諢,從側面角度以喜劇手法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悲劇故事。

《朱弁 ‧ 裁衣》
選自小梨園流派傳統劇目《朱弁》,梨園戲大旦與老貼行當名折,婆媳真情感動無數觀衆。閩南民間至今流傳諺語:「媳婦當學朱弁妻,家姑當學朱弁母」。南宋初年,朱弁出使金國,被扣留達十六年之久。其妻王氏,在家侍奉婆母顏氏至孝,遭遇兵亂,棄子扶姑。寒冬深夜,王氏裁剪新衣為婆母祝壽。婆媳兩人念及別夫離子,悲不自勝。

《王十朋 ‧ 十朋猜》
選自上路流派傳統劇目《王十朋》,是宋元四大南戲之一的《荊釵》題材,在梨園戲中的珍貴遺存。此折通過音樂及程式,巧妙演繹「猜」的心理流程,是梨園戲官生行當的名折。南宋年間,溫州人王十朋高中狀元,差人送書回鄉報喜,不料書信被人篡改,家書變休書,其妻錢玉蓮憤恨投江自盡。十朋妻舅錢成護送十朋母張氏入京,十朋不見妻子到來,心生疑慮。經過一番猜問,方知真相。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梨園戲音樂會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梨園戲壓脚鼓、打擊樂、四管樂器演奏;傳統譜演奏;《陳三五娘》、《李亞仙》、《朱弁》序曲演奏及傳統經典唱段,包括【西風透骨冷】、【到此處】、【遠望鄉里】、【當初貧】、【嶺路斜崎】等。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雲南省滇劇院-折子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牛皋扯旨》
胡琴腔體從頭徹底,涵蓋倒板、機頭、梅花板、二流等板式,板式的轉變體現滇劇高亢處如黃鐘大呂,低沉時如小橋流水的唱腔風格。此劇經過滇劇前輩老藝術家戚少斌、趙雲濤、李少虞、陳榮生、付雲堯精心打磨,是極具代表性的滇劇傳承戲碼。岳飛被害後,牛皋到太行山落草為王。金兵大舉進犯,朝中竟無人前去禦敵。宋王遣陸文亮以聖旨調牛皋出征,牛皋不從,並將聖旨扯得粉碎。陸文亮無法,只好取出岳夫人的書信,信上叫牛皋以國為重、抗禦外敵,牛皋方以「不受君命」為條件,發兵抗敵。

《京娘送兄》
滇劇傳統劇目,老戲劇家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絲弦腔和胡琴腔「兩下鍋」運用了複雜重複的板式如倒板、架橋、平板、快三眼,雖然腔多板雜,但能達轉換自如、快而不亂的效果。戲的後半場聲腔急轉胡琴陰調,板式慢、過門長,卻不但沒讓戲冷掉,反而把趙京娘如泣如訴、悲憤慘傷的苦情推到高潮。少女京娘慘遭山寇強擄,幸遇趙匡胤救助。為護送京娘返回家鄉,二人結為同姓兄妹。千里送妹後,京娘向趙匡胤表白愛情。趙匡胤怯於兄妹相稱的名分,和大丈夫應以功名為重的念想,沒有接受京娘的愛情。其後受京娘親族的誤解羞辱,趙匡胤一氣出走,京娘含恨自縊身亡。京娘魂靈與趙匡胤長路相伴,化作螢火蟲兒,為兄照亮黑夜行進的路徑。

《斷太后》
胡琴轉襄陽聲腔劇目,取材自傳統說部《狸貓換太子》,是滇劇老旦的重頭戲。除用胡琴、襄陽二腔,還選用了具滇劇特色的梅花板、順水魚、趕七錘等。李妃出場時用胡琴腔大板陰調,行腔婉轉、拖腔長勁,把皇家太后的身份展現出來。包拯腔法通俗,渾厚扎實,圓潤醇厚的老旦和高昂嘹亮的花臉腔配合,舒展動聽。南宋真宗時,李蕊貞、劉芙青二妃同時懷孕,真宗傳旨先生龍子者為后。劉妃設下狸貓換子之計,將李妃所生龍子調換,真宗降罪,李妃被迫害出宮,流落到民間。太子趙禎登基後,命包拯重審狸貓換子一案,包拯尋訪到李皇后,查明案情,將劉芙青、郭槐一黨繩之於法,李后二十年沉冤終於昭雪。

《七星燈》
胡琴聲腔劇目,又名《孔明拜燈》,別名《五丈原》,滇劇傳統折子戲。以傳統唱腔「胡琴一字― 二流 ― 滾板」為主要板式,表現悲壯、幽怨的聲腔特點,以吃重唱工演繹將死之時的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三國,諸葛亮伐魏,至六出祁山,心血日耗,自知命不久已,以後事囑託諸將。姜維謂用祈壽之法,挽回天命。諸葛亮乃設七星燈,終日步罡踏斗以禳之。司馬懿仰觀星象,知諸葛亮不久人世,又不敢深信,使夏侯霸領兵探之。不料魏延誤認劫寨,匆匆奔至帳中報信,將本命燈踏滅。諸葛亮擲劍歎曰:「生死有命,不可挽也」。姜維欲斬魏延,諸葛亮止之,囑後事,死於軍中。

《遊御園》
襄陽、胡琴、絲弦三下鍋劇目,唱工繁重,在傳統折子戲極少有。滇劇旦角行腔委婉華麗、弦律飽滿,滇味十足。貴妃楊玉環,終日遊樂,將哥哥楊國忠封為右相,其三個姐妹都封為夫人。後唐玄宗寵幸其妹妹
虢國夫人,私召梅妃,引起玉環不快。最終兩人和好,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雲南省滇劇院-折子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鼓滾劉封》
絲弦聲腔劇目,故事出自《三國演義》。架子花、袍帶丑應工戲,是滇劇老戲劇家楊明的作品之一,也是滇劇表演藝術家邱雲蘇的代表戲碼。聲腔上應用絲弦腔的二流、苦品貫穿始終,張飛唱一句、鑼鼓打一次、劉封身段一回,鑼鼓「翻山繞」中舞袍袖、耍翎子,亦唱亦舞。三國時,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義子劉封拒不發兵救援,致使關羽被困身死。張飛為此用計將劉封困進鼓內,滾下陡岩。

《闖宮》
胡琴聲腔劇目。滇劇《秦香蓮》中以〈闖宮〉一折最為精彩,唱腔如梅花板、二流等段落哀怨動人,廣為傳唱,中間歷數往事的大段韻白、「雲裏白」等為滇劇獨有。陳世美被招為駙馬,不認妻兒。香蓮闖入宮中見夫,傾訴家鄉數年饑荒景況,冀望以夫妻、父子之情打動陳世美,不料陳貪圖榮華,忘恩負義,反將香蓮母子逐出宮門。

《五台下髮》
絲弦聲腔劇目。傳統滇劇《楊家將血戰金沙灘》一折,唱腔高亢激越,韻味醇厚。板式上應用倒板、二流、哀子、苦品等,表現楊(延德)五郎怨戰、消極、悲觀的心情。續後楊(繼業)老令公接唱六十餘句唱詞,運用了三慢三快的板式,高低起伏的腔法把楊老令公忠臣不怕死、為國為民不怕冤的錚錚鐵骨,顯現觀眾面前。宋太宗赴金沙灘雙龍大會,由於奸賊潘洪暗算,致使楊家將損兵折將,兵敗五台山。楊繼業失子心碎,痛不欲生。其五子延德,看破紅塵,欲在五台山出家。繼業愛子心切,不允。但五郎決心已定,繼業無奈允其出家。

《殺惜姣》
胡琴聲腔劇目。取材於施耐庵所作《水滸傳》,此折為全劇高潮,以做功為主,唱腔上則運用了滇劇安慶板式表現閻惜姣的潑辣性情與宋江的激越憤恨,為滇劇保留傳承劇目之一。梁山晁蓋差人修書與宋江。收到書信的宋江夜宿烏龍院,不慎將書信失落。拾得書信的閻惜姣借此要脅宋江三件事,宋江無奈,件件依從,閻惜姣卻欲借此報官除去宋江,宋江再三求情閻惜姣就是不允,無奈的宋江被逼怒殺閻惜姣。

《楊門女將.出征》
滇劇傳統劇目《楊門女將》一折,運用絲弦腔展現穆桂英和老太君英勇抗敵的豪情壯志,既能表現高亢激昂的情緒,又能展現悲壯的情境和輕快活潑的氣氛。西夏來犯,穆桂英英姿颯爽,率領楊門女將,掛帥出征。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浙江永嘉崑劇團-折子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荊釵記.拷婢》
元代柯丹丘《荊釵記》裡的一折,坊間鮮有演出,永崑卻堅持保留存演。此折情節簡單但包含著一個通俗易懂的典故:「打丫鬟﹑映小姐」,於民間廣為流傳。貢元錢流行見王十朋聰明好學,便將自己女兒玉蓮許配給他。王十朋家道貧寒,其母以荊釵為聘。十朋得中狀元,丞相欲招贅為婿,十朋不從,卻被篡改家書,害玉蓮投江,被錢載和救起。〈拷婢〉 一折述玉蓮的義父錢載和因懷疑玉蓮與梅香有事相瞞,拷問丫鬟梅香。

《荊釵記.見娘》
永崑最具代表性的折子戲之一,永崑小生運用其特有「麻雀步」及帽翅抖動等動作,營造心潮如湧﹑跌宕不平的氣氛。三位永崑老藝術家恢復合演此一名折,自是難得。王十朋家書被改,姚氏誤認他招贅丞相府,投江自盡。王母堅信兒孝義,上京尋兒。十朋見娘到京,驚喜之餘不見妻子到來,探問之間,母言語支吾,心中更加疑惑。最終從母袖子裡掉下孝頭繩,方知妻投江原故,悲痛欲絕。

《折桂記.牲祭》
永崑特有劇碼,表演風格粗獷質樸,與傳統崑曲大相徑庭。此折內容和演繹都很有「地氣」,草根味濃郁,平易近人的演出在農村格外受歡迎。十八年前,丫鬟佩芝受員外污辱,產下一子,夫人認為己出,將佩芝打入灶房。十八年後,其子
中狀元榮歸省親,佩芝喜不自勝,以為子不嫌母賤,親生子必定來認娘,不料等待她的卻是更大的不幸和辛酸。

《單刀赴會》
《三國演義》中的一折,鮮明刻劃了關羽有勇有謀﹑敢作敢為的形象。永崑以其獨特的唱腔形式,配以北派武功演出,使關羽的英雄形象更為突出及完整。劉備向孫權借駐荊州,歷久未還。魯肅設宴邀請守將關羽。關羽僅帶周倉一人,單刀赴會。魯肅在宴前索取荊州。關羽斥責魯肅不應埋設伏兵,反將魯肅捉住,魯肅只得作罷,關羽遂鼓帆而去。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浙江永嘉崑劇團-折子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琵琶記.吃飯﹑吃糠》
自清代以來一直盛演不衰。趙五娘把僅有的兩碗淡飯孝敬公婆,自己則躲到廚下吃糠,突然喉間哽住,她把碗放到頭頂,用筷子在碗中連連下頓,襯以聲聲淒惻的冷鑼,趙五娘伸長脖子不住吞咽,淚珠漣漣,率真的演繹,令人心酸。蔡伯喈上京趕考音訊杳無,陳留郡連年災荒,趙五娘將服飾典賣,換米孝敬公婆,自食糟糠。婆婆卻疑她背地裡吃好東西,後發現媳婦吃的是糠,悔恨不已。

《西廂記.佳期》
此折充份表現崑劇載歌載舞的特色。紅娘絞系狀的切步和擺腰動作,既有嗔怒,又顯柔美;唱【十二紅】身段舞蹈變化多姿。書生張珙自見崔鶯鶯之後,朝夕思念。崔之丫鬟紅娘知情後,多次為雙方撮合,使張珙和崔鶯鶯得遂心願。

《琵琶記.描容別墳》
趙五娘為正旦代表角色之一,演出具激越悽愴的蒼涼之美,其唱腔表演皆具獨特之處。在描容﹑哭畫﹑拜別﹑囑託等情節中,盡見趙五娘與張大公的悲傷之情。自蔡公﹑蔡婆吃糠噎死後,趙五娘決心赴京尋夫,臨行前用筆墨畫下二老淒苦遺容,張大公得知後以錢物資助,並於兩老墳前為其送行。

《孽海記·思凡》
此折由一人擔演,旋律優美流暢,身段繁重,姿態多變,為崑劇舞台常演戲碼。少女趙氏,幼入仙桃庵為尼,法名色空,不甘空門寂苦,追求凡俗生活,逃下山去。

《玉簪記.秋江》
與其他劇種不同,永崑演〈秋江〉的主角並非潘必正和陳妙常,而是老船公和小船公。此劇將永嘉當地真實船工划船動作運用到舞台上,在農村演出中廣受歡迎,成為永崑常演劇目之一。戰亂之際,陳妙常落入女貞觀為道士。書生潘必正因科考不第,無顏回家,投奔其身為女貞觀住持的姑母。潘陳二人一見鍾情,互通情愫,姑母發覺後,潘必正被逼再赴科考。陳妙常得知,僱舟追趕潘生,向他表白自己矢志不渝的愛情。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浙江永嘉崑劇團《張協狀元》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張協狀元》
《永樂大典》中有記載的最早南戲劇本,永崑改編的版本以人作道具、在台上換衣服等古老南戲的表演元素,並保留了一人分演多角的格局,判官和小鬼既是旁觀者,又是評論者,更是張協內心鬥爭的外化象徵,團圓喜劇同時揭露古代女性意志與命運相背的悲劇意味。

第一場
四川書生張協赴京趕考,路遇土匪搶劫,落魄逃至山中古廟容身,偶遇貧女,廟中判官
與小鬼做媒,使兩人結為落難夫妻。
第二場
赫王欲為女兒勝花招婿,聽堂後官四川舉子張協中了狀元,欲以絲鞭招其為婿。
第三場
張協中了狀元後,在京城跨馬遊街,赫王以絲鞭招其為婿,張協欲接絲鞭,又怕與貧女婚事敗露,
影響前程。最後不接絲鞭,與赫王結下怨恨。
– 中場休息15 分鐘 –
第四場
赫王之女勝花被張協當街拒婚後,鬱鬱而終。貧女得知張協中了狀元後,來京尋夫,不想張協
負心將其拒之門外,貧女只好一路唱諸宮調,乞討回鄉。
第五場
張協被外放梓州,因怨恨貧女壞他名聲前途,上任途中去古廟刺殺貧女,被廟中鬼神所阻。貧女
怨恨難忍,哭打廟中鬼神,控訴神明昏饋無眼。赫王上任途中遇受傷貧女,將其收為義女。
第六場
赫王為出張協當街拒婚之氣,特赴梓州,專管張協。張協上門拜見,驚見貧女,痛悔負心,貧女
終不忍殺張協。赫王做主,使兩人重結夫妻,破鏡重圓。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崑曲清唱藝術系列-崑曲清唱會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崑曲以其獨特的歷史發展,幾百年來通過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參與,積累了豐富的演出劇本。如高明寫《琵琶記》、湯顯祖寫《牡丹亭》,洪昇寫《長生殿》,紛紛記下了明清時期崑曲的輝煌,崑曲藝術因文人的參與而大大提高了唱、演的藝術水平和品位。崑曲清唱先於劇唱,崑腔改良而成為風靡上層社會的「水磨」雅曲,即得力於明中葉魏良輔、梁辰魚等一批文人雅士,並於明清兩代留下了豐富的曲唱理論。文人階層以清曲演唱的形式輾轉相傳,重於曲唱的研究,追求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探討文字的聲韻,樂音的協調。因此崑曲藝術流傳至今,不但見諸於舞台之上的演出,清曲演唱亦十分蓬勃。是次戲曲節主辦「崑曲清唱藝術系列」,以兩場崑曲清唱會及三場崑曲論壇,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了解崑曲藝術。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崑曲清唱藝術系列-崑曲清唱會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崑曲以其獨特的歷史發展,幾百年來通過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參與,積累了豐富的演出劇本。如高明寫《琵琶記》、湯顯祖寫《牡丹亭》,洪昇寫《長生殿》,紛紛記下了明清時期崑曲的輝煌,崑曲藝術因文人的參與而大大提高了唱、演的藝術水平和品位。崑曲清唱先於劇唱,崑腔改良而成為風靡上層社會的「水磨」雅曲,即得力於明中葉魏良輔、梁辰魚等一批文人雅士,並於明清兩代留下了豐富的曲唱理論。文人階層以清曲演唱的形式輾轉相傳,重於曲唱的研究,追求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探討文字的聲韻,樂音的協調。因此崑曲藝術流傳至今,不但見諸於舞台之上的演出,清曲演唱亦十分蓬勃。是次戲曲節主辦「崑曲清唱藝術系列」,以兩場崑曲清唱會及三場崑曲論壇,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了解崑曲藝術。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嶺南餘韻」八大曲選段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嶺南八大曲是由戲台劇本去蕪存菁發展而成的清唱曲本,包括《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及《雪中賢》。八大曲各有獨特唱腔,音樂拍和亦有不同板面、過板和過序,規矩法度相當嚴謹。粤樂曲藝大師梁以忠 (1905-1974) 在1966年於商業電台收錄古腔八大名曲,保存了這份珍貴的傳統曲藝。為搶救這項幾近失傳的嶺南藝術,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發起「嶺南餘韻:八大曲研究及傳承計劃」,推動研究保育工作。配合這項計劃,戲曲節將安排兩場演出,由梁以忠的女兒、著名粤曲唱腔藝術家梁素琴指導,根據商業電台的錄音製作為藍本,重新整理八大曲本之《六郎罪子》,粤劇名伶羅家英、阮兆輝、廖國森、鄭詠梅等以古腔演出,觀眾從中得賞獨特專腔如「罪子腔」、「穆瓜腔」;並安排兩場由優秀粤曲唱家梁之潔、丁愛蓮、紅伶新劍郎與粵劇演員何家耀、鄭敏儀、黃學超、阮德文演出部份八大曲中精彩選段。

〈寶玉怨婚〉
〈黛玉歸天〉
〈寶玉哭靈〉

《棄楚歸漢》選演
〈漂母飯信〉
〈追賢〉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