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一個人的晚餐》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下班了,什麼在等著她?泡麵、電視、空房間?

還是,正要開始精采的寂寞狂想……

這是一個很平凡的單身女子的故事。30 歲上下,有份吃得飽但無趣的工作,一人住在一個小小的房間裡,自己吃飯、殺時間、找樂子…

很怕胖、很怕老、很渴望什麼人來擁抱……

一個看似寂寞甚至有點可憐的女人,在看似平凡無奇甚至有點俗氣的空間裡,渡過看似平淡無聊,卻又好像有那麼一點小小神奇的夜晚,就像你、像我,渡過的每一夜……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耳背上的印記》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在這一切變動快速的年代,經歷了自我儀式的人是可貴的,她從對他人的憤怒和對自我的困惑當中出發,經歷了許多議題的思辨以及身體美學上的探索,賀湘儀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耳背上的印記,這是一場自我追尋的旅程。
她消化了許多私密的個人情感,進到了更大的文化脈絡中,讓這場表演不只是她個人的儀式,同時也形成一個溝通的平台,訴說著當代台灣歷史與心理結構中人們被形塑被困縛的吶喊,賀湘儀是祭司,是溝通者,也是一個提醒者,因而她成為了一個擁有技藝的說故事者。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紙風車幻想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紙風車劇團藝術監督李永豐先生經典創作集結,代表著紙風車20 年的創作軌跡,也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多元形式的劇場世界。由《動作與聲音》先帶領孩子進入神奇的肢體大冒險。同時,帶給觀眾無窮的身體創意與想像力;隨即登場《起床號》,結合電腦動畫與肢體動作,將賴床的經驗發展成令人意想不到的趣味情境;改編台灣知名作家吳念真先生文學作品,結合影像多媒體,演員與布偶同台演出的《八歲一個人去旅行》,生動地表現50 年代台灣人情味與生活風貌;最後跳耀活潑的《神奇黑光棒》在黑暗中忽而花朵、忽而閃電、目不暇給的視覺引領下,體驗一場前所未見的劇場震撼與驚喜。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最後14 堂星期二的課》由國際大導演楊世彭博士執導,改編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作品《相約星期二》,台灣戲劇大師金士傑扮演只餘數月生命的漸凍人教授,與飾演學生的卜學亮展開14 堂雋永的生命對話。
《最後14 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 年首演以來不斷刷新加演記錄,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演出超過100 場,吸引了近20 萬人次的觀眾到場觀看。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剪紙人》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說故事的人為歷史和想像賦予了聲音,也為聽故事的人打造集體記憶、喚回力量。無獨有偶延續多年來對戲偶操控美學的多面向探索與嘗試,《剪紙人》藉由人、偶共台形式的微妙關係,及人和偶、偶與偶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化學變化,讓角色恣意在現實世界與神話世界之間遊走交替。從一個中國古老的故事開始發想,結合杖頭偶戲、民間剪紙藝術、奇幻光影手法,並注入了現代精神與關懷議題,為遠久的故事開拓新的生命力,帶來嶄新的偶戲演繹形式與展現。觀眾進入真實與虛幻交錯的隱晦中,探索中國傳統民俗故事的變形與延伸,形塑新穎的東方式魔幻劇場。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