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盲點》畢穎淇個展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大家都有盲點,但你可曾想像活在那看不見的盲點會是怎樣的?存在於有意識與無意識,可見與不可見,真實與超現實之間,一個由不同生物形成的空間。藝術家畢穎淇的繪畫靈感來自於對日常生活的想像,它們就像病毒會成長,最終佔據了她的視覺和思想。

展覽的一系列作品由直覺與想像力孕育,奇幻而具象的畫作因而誕生。藝術家嘗試在想像空間之中呈現自己的大腦。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來回的現在進行式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這些年來總有種預感終有一天會離開香港,在未知的離開期前想好好在這地方留下存在的印記。

因旅遊經驗讓藝術家林嘉儀質疑自己對香港這個「根」的記憶和理解,故開始在車上速寫去記錄城市的痕跡,每一個快速的瞬間堆疊成一個整體印象。在鏡頭替代眼睛的年代,人們彷彿不需牢牢記緊每個影像,儘管記憶存在許多不可信性,但客觀和主觀的經驗結合才是自身對城市的理解。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砂島》陳伊婷個展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而鳴。」
—— 17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
城中各處出現凹凸不平的街道,路磚被挖起後,坑洞被倉促填封。井井有條的街道像泡沫表層,晶瑩剔透卻脆弱得一觸即破。《砂島》為陳伊婷首次個人展覽,展出一系列與展覽同名的絲印版畫新作。藝術家以攝影捕捉社會事件在街上遺下的痕跡,再以柔和的顏色層層疊印,構成建基於現實卻又虛幻含糊的畫面。對陳伊婷而言,透過反覆使用不同顏色實驗試印、修改圖像,創作讓她不斷重新審視過去的每個片刻,影像的重量無形中侵蝕和消磨內心抑壓已久的情緒。
喪鐘正為這城而響,它正為我們而響。如果無法以言語再現回憶,我們唯有把悼念化作日常,以想像守護逐漸褪色的傷痕。即便是混凝土或瀝青也不能掩蓋瓦礫的聲音,腳步在砂石堆中留下一個個腳印。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咬壁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以深刻的勞動回歸原狀,回應加速了的地球。
面對加速的地球,藝術家劉菁兒依自己的步伐創作,並以深刻的勞動作出回應。劉氏擅長突破物料慣性,發掘「可持續再生」物料,例如以木屑倒模成木雕刻,並透過物料與氣氛的營造來重新雕塑空間。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閱後即焚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閱後即焚」一詞描述的是在接收訊息後,一樣物件被銷毀的緊張狀態。在某些情況下,人們甚至會認為有必要迫切地銷毀宿主或證據。
「閱後即焚」讓我們想起事物其實亦擁有瞬間即逝的本質:無論是思想、文字、書籍或藝術,都可能只〔能〕存在於一瞬間。
是次展覽集合影像及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s),以探討這些〔即將〕逝去的事物,如何彌留在個人和集體記憶之中。
藝術家二人經常從歷史和社會事件擷取創作靈感;近年開始關注各種以書及印刷物作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吸煙室》陳庭個展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藝術家陳庭的首次個人展覽,作為其對於攝影及影像之節奏、透明度、顏色與想法的實驗室。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蜃景》韓雁婷個展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天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你還認得這個我們共同成長的城市嗎?社會的脈絡結構不斷重組,組成新的城市景觀。藝術家以藝術為載體,探索建立一種日常性、公眾性並具包容性之城市的「共同意識」。

在中國傳統水墨的自由轉變和現代數碼藝術之間的理性構成之間,我們該如何展現其脈絡和傳承?水墨藝術可表現出精細的技法和細節,而新媒體則給予作品發生改變的自由。韓雁婷的創作遊走於水墨與數碼之間,期望可以將傳統手繪及數碼創作的界線模糊,創造出一種獨有的當代水墨觀。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在地游走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在地游走
當荒謬事情日日上演,社會正在扭曲,是非正在顛倒之際,誰能知道那個才是對錯?我們是否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次展覽新晉水墨藝術家劉敬楠以病態社會為題,藉社會事件探討人性。透過作品描繪「發聲者」和「沉默者」在地遊走的故事,從而用自己眼睛觀察「當下香港」的不同狀態。或許,很多東西不知不覺地正在或已然改變。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