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樂在虛無飄渺中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香港全真道堂的道教儀式一般可分為祈福法事(清醮)和度亡法事(幽醮)兩大類。參與儀式的人員稱為「經生」,按照壇場內的分工可分為高功法師(主科)、都講法師(二手)、監齋法師(三手)、侍壇經生及散眾經生。
香港的全真科儀音樂,一般以「經韻」音樂的「聲樂」為主體,唱誦時主要由二手起腔,決定腔調和速度;而二手和三手分別敲擊木魚和磬,以控制經韻節奏。除了經生唱誦之經韻外,器樂在香港道教音樂中亦有其獨特的一面。在經韻唱誦之中加入樂器跟腔伴奏,是器樂音樂的主要部分。
蓬瀛仙館至今已有89年歷史,所傳承的道教音樂,可說是現時香港道教全真科儀音樂的其中一個典型代表。2014年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成功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今次蓬瀛仙館經懺團將與香港道樂團合作,為大家展現傳統的祈福科儀,讓廣大的市民能夠認識到這項傳統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香港道教的歷史與文化。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港鼓飆聲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香港中樂團於 2003 年沙士後為振奮港人精神而創辦的「香港鼓樂節」昂然邁向第十六周年,歷年來成功培育出不少獨當一面的本地中西敲擊樂人才。特邀本地著名敲擊組合「四擊頭」參與演出,同時亦邀得敲擊樂大師龍向榮博士共聚一堂。特別委約梅廣釗博士全新創作獅鼓與樂隊之樂曲,與各位一起走進鼓聲狂飆的擊樂現場,聲臨其境!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國泰民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展覽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本展覽著眼於福建及廣東沿岸區域過去四百年的歷史,細看明代至晚清時期天災及動蕩如何影響百姓,以及當時抵抗災難的措施如何演變成為華南地區獨有的傳統習俗、香港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部分將會介紹一段外有倭寇入侵、內有部族糾紛的歷史,以及中國南方最古老的武藝系統——福建武術如何崛起、發揮保衛社群的作用;第二部分的焦點則放在當時民眾篤信能化解天災的習俗及儀式,例如客家舞麒麟、舞火龍、打醮。這些現今視為珍貴文化遺產的武術及習俗,是當時維持國泰民安的關鍵。

展覽將運用多媒體技術帶來互動體驗,讓大家在圖文、陳列品等傳統展品以外,更全面地了解這段歷史,如武術動畫拳譜、水幕投影、栩栩如生的客家舞麒麟、360度投影技術讓市民猶如置身十年一度的林村太平清醮現場、以及由藝術總監又一山人 及 電影視覺效果導演黃宏達 攜手打造的3D舞火龍動畫。

展覽獲東京大學借出逾3米長的珍貴《倭寇圖卷》,透過與展覽策展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邵志飛教授開發的電子媒體系統Linear Navigator互動,細緻無遺地展示當時居民用以對抗入侵者的兵器及武藝,是本次展覽重點之一。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