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大同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大同》;三幕室內歌劇;康有為,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因政改失敗而流亡海外16年,卻在印度完成一本重新啓動「禮運大同篇」,以設想人類未來烏托邦的奇書 —《大同書》。香港旅美導演陳耀成於2011年所拍的紀錄戲劇片《大同 ― 康有為在瑞典》,榮獲國內《南方都市報》首屆年度華語電影大獎。他以這衝擊國際影評及漢學界的電影為藍本,創作出戲劇性的新文本。;香港藝術節繼2013年的原創歌劇《蕭紅》後,再次集結本地重量級藝術家攜手推出《大同》。除新邀約的文本之外,還有由香港藝術發展獎2013「年度最佳藝術家獎」(音樂)得主陳慶恩負責作曲,並由劇場大師鄧樹榮導演,透過康有為橫跨四大洲的海外功業;他與女兒康同璧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有關民主和人權的對話;以至孫女羅儀鳳背負大同夢的酸甜辛澀;釀成一齣從清末躍至現代,詠嘆百年中國悲歡的歌劇。 ;剛奪得2014年史雲蘭諾夫國際指揮大賽最高獎項及觀眾獎的費城樂團助理指揮廖國敏,將率領四位擁有豐富國際演出經驗的本地出色歌唱家、連同香港創樂團、合唱與演奏隊伍,重新呈現中國歷史上這位具有精神高度與深度的哲人,以及他一生所追求平等、共有、共享的理想世界。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杜希金三重奏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曾於美國拉維尼亞音樂節及大西洋音樂節等演出的杜希金三重奏,廣被譽為擁有「罕有的詮釋觸覺」。三位對室樂充滿熱誠的成員分別為:現任芬蘭坦佩雷愛樂團長的韓國著名小提琴家金珍秀、曾被《華盛頓郵報》譽為「下一位馬友友」的金約拿,及曾於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榮獲「最佳室樂演奏」的馮大維。;三重奏以小提琴家杜希金(Samuel Dushkin)的名字命名。與史特拉汶斯基合作無間的杜希金對小提琴曲目發展貢獻良多,畢生致力改編及演奏小提琴曲目。三重奏希望秉承他的志向,發掘更多鋼琴三重奏曲目。金珍秀使用的正是杜希金所使用過的1701年製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節目以莫扎特、蕭斯達高維契和柴可夫斯基向故人致敬的音樂為主軸,時刻流露對摯友的懷念之情。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歐洲嘉蘭古樂團《祈亞娜的日記 – 我在威尼斯孤兒院的一生 (1730-1780)》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1718年,僅兩個月大的女嬰祈亞娜被遺棄在威尼斯一間孤兒院門外。沒有人能想到,她長大後竟成為歐洲最出色的女小提琴家之一。身兼歐洲嘉蘭古樂團創辦人兼音樂總監的著名古樂專家法比奥.比昂迪,重新發掘這段被遺忘的音樂歷史,透過祈亞娜的日記,揭示這所曾在歐洲叱吒一時、專門提供優秀音樂教育的孤兒院之光輝歷史。祈亞娜在日記中亦記載了多首由不同作曲家寫給她的樂曲,當中包括在孤兒院工作近三十年的韋華第為她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時空轉移,比昂迪將與他的樂團演繹這批珍貴作品,音樂會中更會播放電影《祈亞娜的日記》。;1990年成立的歐洲嘉蘭古樂團,以革新手法、活力而優雅的演繹成為巴羅克音樂翹楚。樂團別具心思的考證,為巴羅克音樂貫注新內涵。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