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輪回

視覺藝術

Event Detail Image
子分類

新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白立方畫廊
干諾道中50號

開始日期

2017/09/06

結束日期

2017/11/11

子分類

新媒體藝術

地點

香港白立方畫廊
干諾道中50號

開始日期

2017/09/06

結束日期

2017/11/11

輪回

簡介

簡介

香港白立方榮幸呈現多媒體藝術家王功新先生的個展:《輪迴》這是藝術家第一次對於他早期創作的裝置作品的研究呈現,也是藝術家在香港的首次個展。

王功新,1960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影像藝術的先行者和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從事媒體創作的藝術家。 20多年前,從學習繪畫開始藝術道路的王功新,在中國最早開始使用影像數字編輯技術進行創作。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美國接受的藝術教育,和在美國生活的經歷,使他具有了開闊的視野和語言上永不滿足的態度,在創作上的保持著持續不斷的精力和活力。

王功新於1995年創作的作品《布魯克林的天空》奠定了他作為中國實驗藝術家重要代表的地位,這件作品也奠定了他的創作基調:幽默、樸素,以異想天開和富有張力的語言訴諸記憶、現實、時間、空間等嚴肅命題。而他對文化身份之建構過程的細緻觀察與闡述,卻顯著地背離了九十年代的理論和策展取向。因此,他在這段時間的創作,及其對當時的當代中國藝術史的重要性,都被忽視了。在二十年後重新觀看這些作品,不難發現,王功新對容易辨認的中國符號的自覺迴避,以及他在創作材料和觀念層面所引入的文化因素,體現了他疏離藝術主流的願望。

在1995年完成《布魯克林的天空》前後階段,正是王功新放棄架上繪畫,開始嘗試使用多種混合材料的實踐的開始,僅僅繪畫已經無法滿足對未知媒材的好奇,他開始了對可移“動”的、發“光”的和“液”體的等材質的實驗。早在1994年時,他的作品已經開始圍繞現場裝置展開,使用懸掛或嵌入的燈泡,金屬容器,還有墨水或其它液體,創作出包含了光影,動態,以及環境關係的動態裝置。他經常把液體放在很淺的托盤狀的容器裡,再讓它們被機械控制的燈泡照亮或者直接接觸。液體的流動,和裝置的幾何穩定感,引發了動態的張力,為作品賦予了力量。

1994年,王功新完成了一件名為《不可坐的》的動態裝置,在布魯克林的雷德胡克區一家由藝術家主持的空間展出。一隻紅色燈泡繞著一組方形排列的椅子旋轉,椅子被黑色墨水和白色牛奶佔據。這件作品很能代表他在那一階段的創作,表露了藝術家在一個新環境中的不適和不安定感。

1995年,王功新完成了又一件作品《對話》的創作。 《對話》的重點在於光影的動態對錶面紋路和肌理的改變。作品裡有兩隻懸置的燈泡,在一定的時間間隔中輪流下降,浸入黑色墨水中。燈泡在靜態的墨池裡製造出漣漪,同時改變著觀眾投在畫廊牆上的影子。黑色影子與黑色墨水的運動創造出交織而抽象的狀態,正如交流,對話,和重疊的身影讓看似穩固的場域變得不再穩固。作品的機械裝置以電力為基礎,利用光線製造出動態的畫面,這也是他後來以電動裝置為基礎的動態影像的開始。

這一段時期做的一些小型裝置作品(包括一些未實施的草圖)帶有強烈的媒介性和實驗性,對他自身來講,這段時間的藝術實踐、對藝術語言的挑戰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他整個藝術實踐發生“質”的蛻變的一個階段。在這組作品中,藝術家選擇這些材料並非是基於材料本身的象徵和寓意,即使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經驗的帶入,也是試圖通過不同材料、不同空間的組構,以懸置或祛除既有的象徵性,開啟一個新的話語生產機制和空間。應該說,他更感興趣和關心的還是如何將作為媒介的材料還原到它最基本的物理屬性,和最基本的機械結構和物理/化學-美學關係中,嘗試一種媒介考古的實驗。此時,媒介不僅只是一種材料,它包括物質性、空間以及時間等各種“制衡”關係,作為政治的“臨界性”和“警戒性”即是在其微妙的運作結構中產生的。

主辦單位 香港白立方畫廊
參與藝術家:王功新

註:活動資料收錄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的《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2017》。

資訊

室內/室外

室內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