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模式識別

視覺藝術

Event Detail Image
子分類

繪畫

地點

MDC畫廊
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301室

開始日期

2019/01/11

結束日期

2019/02/11

子分類

繪畫

地點

MDC畫廊
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301室

開始日期

2019/01/11

結束日期

2019/02/11

模式識別

簡介

簡介

⾹港 Simon Lee Gallery 榮幸宣布,將舉⾏駐洛杉磯藝術家Channing Hansen亞洲⾸個個展。Hansen將於展覽Pattern Recognition中,展出其標誌性的⼿⼯紡織新作,作品揉合了⼯藝和電腦計算,採索跟藝術、科學以及科技交疊相關的理論。 Hansen的創作過程需求⼤量勞⼒,他需要挑選、清洗、漂染、摻合⽺⽑,再把它紡成線,然後再以⼈⼿紡織,式樣依據電腦產⽣的演算法,其數據集則取⾃⼀連串科學觀念和數學公式。演算法當中包含了無盡的⾊彩、纖維布料和式樣組合,它⽀配作品的構成,但⼀天還沒完成,作品最終出來的效果還是未知之數。完成後,每幅紡織品也會裱於⽊框上;可是其外表只是暫時性的。每⼀個細胞,或每⼀針也承載了多種可能性——其形狀、⼤⼩,還有在紡織品上的位置,也被⽊框所固定,但能隨時⽇產⽣變化。 Hansen的紡織品介乎畫畫和雕塑之間,網狀結構有時候會透現背後的畫布框。兩者跟⼿⼯的關係乍看下,跟科學觀念告訴的演算法不太⼀致。可是讓兩⾨學科並置對話,容讓Hansen探索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張⼒,因藝術家之⼿,在編序的構圖中引⼊了⼈類的可變性。這在他紡織品所喚起的形狀中最為明顯,看起來像DNA的雙螺旋、晶體構造或⽣物變體造形。 Pattern Recognition展覽中的作品來⾃Hansen對演算法的持續探索,他想要找出演算法在⼈類⽣活的元素中,如何施加有形的影響。圖像識別是⼀種演算法過程,電腦科學將之定義為在同⼀樣本中,通過圖形的偵查和刻畫所收集的數據——還有其關係——⽽作出⾝份的分配或判斷。Hansen相信識別圖形,是⼈類演化⽽成的本能。因此,視覺式樣於眾多⽂化中出現,⼀點也不意外。從古時的陶瓷到當代的動畫,圖案樣式也在塑造⼈類的觀感。 美國藝術家Robert Smithson以探索圖形結構,從⽽展現產⽣觀感的機械性⽽聞名,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Enantiomorphic Chambers。觀眾⾛到作品鏡前,由於鏡⼦精確的擺放⽅式,⽽看不到⾃⼰的⾝影,就像他們的存在被消除了,如Smithson所指,「消除調節雙視覺的意識」。結合紡織和電腦編碼兩種看似分叉的語⾔,Hansen的紡織新作,邀請觀眾作圖像冥想,不穩定的⼈類元素擾亂了構圖和諧以及紡織技術所⾒稱的⼀致性,如提花針織或機織。縱然採⽤的演算法建基於晶體構造,是為了向Smithson致敬,可是其式樣每次也是隨機組成,進⼀步擾亂了紡格的規律性。

主辦單位 Simon Lee Gallery
參與藝術家:Channing Hansen [美國]

註:活動資料收錄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的《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2019》。

資訊

室內/室外

室內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