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功能界別選舉
2012年為立法會選舉年,其中組成立法會約一半議席的功能組別,其議員亦透過9月投票產生。「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組別(「體演文出」)過去14年均由霍震擔任組別議員。然而「立法會議員天主教監察組」在二月發表報告,顯示霍震霆在過去十年沒有提出任何動議或修訂,2010年零質詢,2011年五十二次會議缺席二十三次。部分文化從業員發起要選出新的立法會代表,鼓勵同業登記成為選民;而前藝術發展局主席馬逢國、視覺藝術家周俊輝及律師蕭思江參選,爭奪「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組別議員席位。最後由馬逢國勝出,任期四年。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西九)的發展圖則正式於2013 年1 月行政會議上通過。六月底時,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管理局)選出了M+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方案和設計團隊,而戲曲中心亦在九月展開興建工程。建築工程陸續展開,管理局發表一系列開源節流的措施抒解建築成本超支的問題 。同時,M+博物館積極展開不同類型的 藝術活動,引導公眾參與和認識西九文化區。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錄像藝術在香港:一個飄散的歷史存實的內部勾描
要理解地方的錄像藝術,例如香港,就要考察似乎沒有關係、卻凑成錄像藝術的歷史現實的各方面,包括人為目的、事情經過、制度政策、論述的作用、有意識策劃的事件、意外和巧合、個人感召、創作意欲和口味等等,如何幫助或限制錄像普及化,惠及使用錄像的人。這種考察觀點採媒體考古學的方位, 並得到法國社會學家拉圖爾(Bruno Latour)有關人和人造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作補充, 同時又融合了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普遍器官學的看法。 環境因素固然決定很多事情的出現,但在媒體歷史研究上,卻往往對媒體的內在理路藴涵積極的潛在性的認知有所缺乏,尤其忽略了創作乃由媒體本身的物理性所促成。有見及此,本文旨在討論以下議題︰追尋錄像在藝術體系制度裡的痕跡、創作者使用錄像的實踐過程、有那些創作者而促成他們創作的又是誰、有那些創作錄像的場所、那些談及或記述錄像創作的論述的據點、又或錄像未能全面而暢順地談及的地方等等,並略描香港錄像藝術對比其他地區的情況。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誰需要藝術評論?藝術寫作、藝術發展與藝術世界
這篇文章旨在從香港藝術生態的角度,探討藝評發展的狀況及藝評人面對的困境。根據社會學家豪沃.貝克(Howard Becker)的定義,「藝術界」可以視為一社會經濟網絡,旨在釐定、商討和應用關於藝術的論述(discourses of art)。藝評可視為藝術家與觀眾的中間人,透過書寫引發更多人有所共鳴,從而參與了意義生產的過程。本文無意申述藝評有何重要,反而,有意借此探討本地藝術書寫的不景氣與近年藝術生態的關連。論者或會認為貝克的理論只提及以職場社會學的概念討論藝術品,而鮮有留意藝術品本身或當代美學的內在邏輯(Becker 2008:xi)。可是,貝克的社會學理論擴濶了研究藝術的視野,使研究者的目光不僅僅聚焦在某一藝術活動或一件藝術品,而是將藝術界視為一運作體系,審視專業領域內,不同角色如何互相合作,並且產生意義。社會學理論將藝術視為一意義生產的過程,是以有助於考量本地藝術狀況,即藝術人如何與其他藝術工作者互動,並面向社會討論藝術的意義。本文認為目前香港的藝術生態並不完整,以致大眾對藝術的想像多流於片面,若非追隨潮流品味至上,就是從個人觀感出發,帶著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如此文化環境以至藝評不受重視,甚而近乎絕跡於藝術界。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還原基本步:如果「國際化」是一種「善」
我懷著兩個迷思撰寫這篇論文。首先,如果從來沒有人質疑把「國際化」視為「善」這個過程,這會否正是問題的所在?曾經過時的問題,或許又會變得切身。第二、因著我們使用詞彙的方法,「國際化」一詞已被藝術圈以外的大眾廣泛地視為一種「善」(也就是說,在「選擇它即帶來的種種益處」而非它的本質層面去檢視它),我們是否更需要去理解這種詞彙使用方法的限制,以防不備嗎?如果我們從「善」的本質出發,檢視「國際化」何以是一種「善」,我們會否要在認為「善」是一種明顯不過的選擇之外,明瞭非它不可的原因?要知道,善,有時會強制我們作出某些行為。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審查藝術:難為色情/情色定分界
本文旨在通過審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的淫褻物品審裁處歷年就情色藝術所作的爭議裁決,以呈現該藝術範疇在香港的發展趨向,及其所面對的種種難題。涉及情色題材或元素的藝術創作絶非近年的產物。本文將時間撥到二十世紀初,並以順時序的形式,逐步剖析香港的社會文化語境與情色藝術的鑑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香港早年的流行文化傾向模糊色情及情色的界線,甚至以藝術包裝色情。文章亦以此為切入點,嘗試闡釋這類手法如何影響香港人的性觀念,以至對當代藝術中的情色元素的賞析。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專上藝術教育──中國藝術史教學與研究
中國藝術源遠流長,貫穿了千年漫漫的歷史長河。考古發掘的陶瓷文物、玉器青銅、詩書畫印建構出古今相契的藝術長廊,漫步其中彷彿能與古人對話,一睹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明。自五十年代起,香港專上藝術教育揭開了序幕,中國藝術史的教學與研究漸露曙光,為享有「文化沙漠」之稱的香港接引藝術的甘泉。至今二十一世紀,本地有關中國藝術史的專上課程和研究百花齊放,共同編織著藝術文化的歷史篇章。作為香港專上藝術教育的受益者,本人擬對歷年的相關課程與研究進行梳理,並藉此聊表筆者對前人、近人衷心的謝忱,使本人及一眾有志之士能於此地追逐藝術的夢。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香港藝術發展局 2000 至 2014計劃資助分析
自1995年成立以來,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處理藝術資源的分配。本報告目的為通過細緻整理2000 至 2014年的計劃資助資料,計算視藝相對其他藝術界別獲分配的資源份額,並分析視藝界中各種藝術形式及支援活動的資助情況。分析的數據起點為2000 年,同年藝發局開始採用經整頓過的資助機制,一直沿用至今。有別於藝發局的十個資助藝術形式,本報告採用的分類旨在整理出香港藝術資助資源分配方面的實況。本報告中藝術類別增加至十四類,撇除項目發起人、資助性質及藝術項目推行方式等的框架,集中只探究香港各藝術門類,從 2000/01 至 2013/14 年間每年所獲資助額度及全面性。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西九文化區
2014年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下稱管理局),仍然朝向2017年啟用部分設施的目標前進,多年來面對的超支壓力,並沒有減退。由於現有的資金只足夠興建首兩期設施,管理局於年初提出調高地積比例以增加樓面供應,及凍結招聘等開源節流措施。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被問及第三期設施情況時,指若然本港文化發展水平趕不上,建成設施也只會浪費。林鄭言論引起文化界強烈不滿。「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延誤,原定2014年今年底由港鐵歸還予管理局的暫借土地將延遲歸還,令文化區建設進度受影響。2015年2月,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向董事局提出呈辭,由2015年8月3日起生效。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以創作介入「雨傘運動」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關於選舉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方法的決定。「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為爭取政制改革,在2014年9月倡議並促成了為期一周的罷課活動。9月26日罷課活動結束當晚,部分學生及市民衝入政府總部公民廣場,引發警方拘捕行動。「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戴耀廷,在9月28日凌晨宣佈啟動「佔領中環」行動。同日下午,大批市民企圖到金鐘政府總部參與集會,警方封鎖主要道路,數以萬計市民被圍困,雙方發生衝突,警方多度施放催淚彈嘗試迫退市民,但人群在被驅散後迅速重新聚集。市民佔領金鐘、旺角及銅鑼灣等地區70多天,事件被稱為「雨傘運動」。「運動」期間,金鐘、旺角及銅鑼灣三大「佔領區」出現大量原創的視覺物品(visual objects),亦有本地藝術家針對運動而創作的物品在佔領區以外地點展示。本部分羅列了相關資料。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