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日》朱迅與香港城市大學媒體系學生的社會攝影展覽
展覽《罩日》是由藝術家朱迅和他的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學生的社會攝影項目。在COVID-19爆發一年后,香港歌德學院舉辦這個群展,記錄了這個充滿挑戰的一年中的一些特別時刻。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在大海中飄散」莫碧瑩 x 梁穎珊聯展
在疫情之中,巨大的焦慮將我淹沒。以往認為社交媒體、通訊軟件簡直是人類瑰寶,可以分享和身邊人分享的每個瞬間。但當疫情來臨, 一切的活動都限於小小蝸居中,每天透過屏幕和人問好、打招呼⋯⋯
我躺在床上,忽然之間在想,我有能確實地得到對方的信息?我有確實傳遞信息給對方?我有確實地感受到暖度?這一切都像是偶然發生的幻像,像海浪般似般無序的拍打起伏,不知道何時就會斷開。因為不安和焦躁,反讓我把唯一的聯繫也避開,我關上手機,捲縮一團,於無常的海洋中擁抱自己。沒有了網絡,如蒲谷英失去了和大地的連接,獨自漂泊於海中。
但仍希望終有一天可以將種子飄散出去。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楊東龍個展《日課》
刺點畫廊榮幸宣佈楊東龍個展《日課》,此展覽為與藝術機構艺鵠的合作項目。是次大型個展展出楊東龍於2019年至2020年間創作的最新作品,以及2015年至2018年間的精選作品。《日課》提出一種對楊氏繪畫的廣泛解讀,其實踐跨越四十載及無數風格,始終建基於對與藝術家共存的人、自然和事物的細密觀察。繪畫乃楊氏的日常實踐,是一份內外成長的耐心功課,更是一份想像力的功課,以呈現表象以外及各種情況下的內在世界之豐饒。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友誼之歌:丁雄泉和山姆·弗朗西斯》雙人展
2021年標誌着藝倡畫廊40週年慶典。為了祝賀畫廊這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很高興為兩位譽滿全球的20世紀藝術大師──美國抽象畫家山姆·弗朗西斯(Sam Francis)和海外華裔畫家丁雄泉舉辦雙人展。而丁氏更是自畫廊成立以來便一直與我們合作。今次展覽將通過丁雄泉和弗朗西斯的作品揭示他們二人之間美好的友情,給觀眾帶來一場引人入勝的看展體驗。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增鹽太朗個展《聽聞說》
Empty Gallery 誠意帶來最新展覽,來自紐約的藝術家增鹽太朗與畫廊合作的首個個展《聽說》。《聽聞說》由攝影、錄像和單件石雕作品組成,展覽圍繞著人們一般稱為「Uncle from Osaka」(大阪叔叔)的Jun’ichi En’ya(豔治順一) (1916-1971) 這位謎樣人物而開展。En’ya有眾多身份(父親,丈夫、攝影實驗室技術員以及不為人知的其他),其中一個是日本最早期同性戀攝影師之一。一個受到內心強迫衝動鞭撻,拍攝大約二千個男人裸體的遊盪攝影師人慾望圖集的作者。增鹽沒有試圖喚起這個人物無法企及的歷史真相,而是透過對其生平與個儀式性的勾勒(或重覆),召喚其中一個可能的豔治魂魄——透過其自身的揮發性媒介而上演的那個。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微光》張施烈個展
張施烈近年的創作,關注着不同空間,譬如留空的位置,或是被忽略的角落,都令他不禁深思由空間所衍生的奇妙想像,藉此思考「空」的概念。而對他來說,「空」並非真的虛無飄渺、空無一物,而是由觀看「空」,到產生想像、感受前,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他時常在思考空間與空的概念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也在思考空間是如何被記得。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畫作,了解他對「空」的另一個面向——空間與空的關係的思考。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紗鷗麗x深水埗x攝影
一些日本和香港紗鷗麗編織藝術家及NGO的成員(救世軍恒安綜合職業復康服務、聖雅各福群會 藝、想、新生精神康復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將他們的作品放置於深水埗一些地標或著名街道,包括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棚仔、南昌街及鴨寮街等。攝影師陳廷清、電影評論人、節目主持及打字機收藏家把這些在地標上的展覽攝進他們的鏡頭。作品除了在藍牆展出外,還會印成明信片供有意者收藏。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那年夏天,海邊回憶。」小畫展
2020的仲夏,人人戴口罩,本來晴朗的天氣,在疫症的陰霾下,都變得鬱悶而痛苦。李香蘭和兩位學生:苦樂和山山草泊,決定出走到海邊吹吹風,放空和創作。面對人生的分叉路和苦澀,三師徒回歸大自然的節奏,尋找各自的答案。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Cypher Vol. 10: 移民 – 自我回應展
去年 Video Cypher 受 Negative Space 邀請為✩移民✩線上放映創作影片,原擬及後於戶外到處展示,今年還是乖乖地回到物理意義上的起點。五個參與單位根據舊作✩自我回應✩,不同媒介的作品將成為一個✩閾限空間✩的裝潢,聯繫每人✩展開自身✩共同✣進入環境✣的過程,繼續思考✣✳✩歸屬✩✳移民 ۞親密✣✩破碎✩✳適應✩批判✣✩✳✳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生之難》 – 陳芘 x 陳可樂 雙人展
我們承受了一具被嫌棄的身軀,但也承擔起照顧這身軀的責任。身體一方面是解放也是籠牢。這份對身體的重視源於台灣詩人陳克華的詩,當中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對於身體各種孔洞、疾病、分泌物的白描與觀照。時代之敗壞,對陳可樂這類長期抑鬱症患者來說,有時或會有一點安慰。起碼一直以來自覺與現實世界那種格格不入的距離感,竟能收窄變成同路人之間的共感與同情;某種自毁的傾向,也可以與「攬炒」產生共鳴。這種「巧合的同行」,很溫暖,卻也很易沉溺,因為太符合我這個苦命人,對自身作為「悲劇女主角」的想像,繼而一直延擱去解決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