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0 年起藝術年鑑及年度調查計劃收錄的表演藝術節目*及視覺藝術展覽紀錄

生活痕跡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生活痕跡》是我們對當下社會景況最誠實的回應。 2020年曾經充滿未知,挑戰重重。 種種不確定中難免讓人無所適從, 人們在去留之間進退失據。 我們決定從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入手,仔細地觀察、紀錄,重新定位。而我們最熟悉、珍重的,莫過於我們 所處的「家」。透過一些清晰、細碎的生活痕跡,希望勾勒出「家」獨一無二的輪廓,與眾同享。我們希 望提供思索的空間,讓你在熟悉的事物中發現不同,思考「家」對你的意義。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梁浩—時間的褶皺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梁浩的作品包含著豐富的關於現實和虛擬的隱喻,描繪出一個充滿無限解讀性的世界。觀者將鮮少見到陰影或者強烈的色彩,被吸引的更多是鏡像和仿佛被抽離表情的人物,籠罩在均勻而精確的布光中。觀者能感到一種純粹的平靜,而一種超越感官的“失重感”也油然而生。

哲學家吉勒·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褶子》(The Fold)中將現實比喻為無止境的反射以及返回自身的「褶皺」。梁浩受啟於此,將繪畫看作是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作品中出現的鏡子也有折射現實的隱喻,暗示觀者通過觀察自我去發現超越現實的另一個空間。梁浩解釋道, “我的興趣點在於映像,這可能是非常視覺的,因為他是光澤的質感與物像的反射。我把這種物理質感想象為非常冷靜和脆弱的象征物。如果把鏡子表現為一種反射,我想是一種空間或者圖像的復制,而金屬呈現反射,像是從另外壹個空間延伸過來的信息,像一個數據,他在我的想象中具有無限的距離感。”
梁浩的作品探討了個人超越時空和物質的可能性。觀者從梁浩繪畫的人物裏往往感受到不真實感 。不完全顯露的臉孔、被置換成反光圓片的雙眼、以及照片般逼真的雙手在反射中發生了主體與對象的重疊和替換,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船到橋頭生活節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春暖花開的日子到來,「船到橋頭生活節」也即將在3月36-28日開啟,敬請期待!「船到橋頭生活節」由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Yip Kai Chun和他的團隊Myriem Alnet和Chan Chun Kit(季度誌刊《ISLANDERS 島民》創辦人)共同發起。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團隊仍然堅定不移地策劃和舉辦了此次為期三天的生活節。活動包括公共裝置、講座和限時展覽,將連接坪洲、長洲、大嶼山的梅窩及芝麻灣,以城鄉文化、環境保育、設計及工藝爲主題,旨在突出這些島嶼獨特的環境、社區文化和歷史,並促進和保護小島居民的共同價值和文化,也促進這些離島之間的聯繫。這個是首次舉辦的同類型活動,以平易近人和有趣的視角展示島民生活,爲公衆提供一個深入了解香港自然豐富性的機會,並從中得到啓發。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文學大字報」期間限定展覽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劉學成在廖偉棠的詩抽取了「取暖」二字,他從「取暖」中聯想起「圍爐取暖、互相安慰」之意,他回憶起舊時代的香港一家人會圍在桌子食飯,大家庭溫暖的片段。可惜如此特別的香港風貌已經消失了,因此他重塑舊時港式大家庭的白鐵桌。初時,劉以為白鐵片是非常容易買到,卻沒料到這種大型的白鐵片只能按量訂造,他轉述製作白鐵片的師傅:「沒有人會造這麼大張,因為家裡放不下,也沒有那麼多家人。」劉從中反思到香港的年代改變,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生活模式想隨之改變。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居住的幅度﹕房子是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一群藝術家、建築師和生活行 者以居住的幅度為題,在日常生 活中思考,如何在這個無比尋常 的課題上以藝術介入?藝術又能 否提供「解決方法」?或提供超 越「解決方法」以外的更多東西? 藝術家、建築師、生活行者和學 生們通過「房子」的抽象概念開 啟了藝術、建築與生活之間的對 話,設想出十一種居住的幅度。
「居住的幅度:房子是」將展 示十三所「房子」,它們既是對世 俗問題的藝術闡釋,又同時影響 了我們對生活和居住的想像。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感速》-陳安之與黃啟裕對談展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攝影與版畫都是有著複製特性的藝術創作媒介,但實物投影(Photogram)及獨幅絲印版畫則是各自媒介中充滿獨特性的創作手法,快速地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實物投影只需三兩秒便可以產生影像,而獨幅絲印版畫則因為直接在絲網上繪畫而較其他版畫創作方法為快。是次展覽中,兩位藝術家利用各自獨有的藝術創作媒介互相回應對方的創作,在平衡線上面,兩位的創作主題及意念接近,快速地以藝術創作回應及記錄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及情緒。
「光影作坊」自 2011年起,每年舉辦「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挑選一位本地攝影師與一位本地藝術家作深入對談,藉此推動跨界對話,激發不同創作領域之間的思想與交流,同時為香港的攝影藝術發展經驗留下軌跡。「對談展」至今已是第十回舉行,本年度獲邀進行對話的分別為版畫藝術家陳安之與資深攝影創作人的黃啟裕。兩位經驗豐富的影像創作者,經歷達八個月的對談,了解及認識彼此創作生涯,各自分享對當代攝影、影像及視覺藝術創作的經驗。陳安之和黃啟裕把各自對影像的運用延續其創作的軸心,促成是次展覽《感速》。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THE SHAPE OF MEMORY II

作者 :
藝術類別 :
年份 :

人的記憶從「無」出發,而以「補給品」建構自己更寬更廣的記憶空間。為著記著「重要」的東西。但時間,讓我們的記憶漸漸歸於「無」。憑著印象尋找記憶。從零碎的片段中,拿起一支筆,強行記起亦虛亦實的片段。會發覺它們扭曲了,迷糊了。筆尖在紙上不斷重重覆覆,斷斷續續,嘗試拾起記憶的形態。它閃動著,旋轉着,在頭上纏繞着。

標籤 :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