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芭蕾舞團的文化產業之路?
2017年,無論你是否本地芭蕾舞蹈演出的常客,或許你都曾被香港芭蕾舞團於港鐵的海報燈箱或其他公共空間中展示的大型宣傳海報所吸引。若果翻查香港芭蕾舞團2017/18年度的公司年報,我們會看到宣傳海報所使用過的部分影像。這些影像色彩鮮豔、形象強烈,強調芭蕾舞者優美的身體與本地城市觀景的對比與融合。作為背景的城市觀景,則標榜香港這個全球城市的「中西交滙」、「傳統與現代混雜」等等具有強烈東方主義式異國情調、幾近濫調的「特性」(見圖一)。對於像香港這樣一個講求宣傳與包裝、擁有世界級設計水平的商業城市來說,香港芭蕾舞團的這一批全新宣傳影像本來就有點平平無奇。但若果我們把時間回帶到2013/14年,將香港芭蕾舞團2013/14年度與2017/18年度公司年報中的形象設計作對比,我們會發現這位「灰姑娘」早已在短短四年間脫胎換骨,不再灰頭土臉,令人眼前一亮。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舞蹈節之後──第一屆城市當代舞蹈節(CCDF)帶給香港舞蹈業界的啟示
英國學者約翰.湯林森(John Tomlinson)曾在其著作中論及全球化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全球化是現代文化的核心;文化實踐是全球化的核心。」全球化其實也是由本土文化開始,而由於影響力壯大,逐步延伸甚至植入另一個地方而導致全球化出現,例如經常被提及的麥當勞文化、星巴克文化等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後來因為商品化、資本主義、文化特性,全球化又再與本地文化融合產生「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如以行銷層面來看,「全球在地化是指通過使用產品或服務適應當地文化來為全球市場創建產品或服務。」也就是由原本的同質(Homogeneous,與單一相反)的文化,演變成強調同質中含有異質(Heterogeneous,與單一相反)的文化;從混雜(hybrid)中達致創新的出現。雖然全球化對世界各地仍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全球在地化亦逐漸成為當代文化的新趨勢,被受重視。回過頭來,除了國際綜合性大型藝術節(若以香港為例,如香港藝術節)外,在同質中強調異質,重點式推廣本土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藝術節慶,當然亦難免被人評頭品足,甚至與鄰近國家、城市的藝術節互相比較、競爭。比較與競爭並非只是負面字眼,假若能從交流觀摩中互相學習與砥礪,亦是好事,藉此給予業界有更多元思考與創新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