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Type: 混合
擴增實境公共藝術計劃——擴增實境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及 多美子教授公開講座: 擴增實境藝術之理論與實踐
本計劃邀請8位本地及海外藝術家 ── 多美子(Tamiko Thiel)、許焯權、張瀚謙、潘靜怡、文晶瑩、鮑藹倫、Cédric Maridet 及John Craig Freeman進行AR公共藝術創作:藝術家重構在恒生管理學院校園和其他香港都市空間的體驗,繼而為各個場景注入藝術想像,探索AR技術在城市延伸的可能性。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2050 活在我城
港深城市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今年以「2050活在我城」為主題,一同思索對本港未來發展的願景。展覽展出多位國際知名及本地創意工作者和學生的作品,範疇涵蓋建築、規劃及設計等不同界別,以及舉辦多項活動及節目,務求將城市發展及建築設計的話題帶到本港文化生活圈子,匯聚公眾及創意業界分享他們對香港豐富生活文化的見解,呈獻達國際級水準的展覽。展覽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及九龍公園展出。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城市執生:留得青山在的傳奇
「留得青山在」有多重意義。
你知道嗎? 香港是擁有全球最大郊野公園比例的城市,這片青山的存在絕對是一個傳奇,正值香港面對嚴峻的住房、「上車」問題,現在可能是很好的時機,全盤審視這青山存在的過去和現在,並且計劃它的未來。除了實體的青山,「留得青山在」還包含了兩個抽象的概念:「留得青山在」的下一句是「不怕沒柴燒」,這不就是全球在關注的「可持續性」,人與地球共生的問題嗎? 除了人類繁衍延續外,「留得青山在」也包含了精神文化的傳承,歷史的偶然讓香港延續了一些故有的中國傳統,也長出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執生」的生存之道。
「執生」,一個很地道的香港詞語,代表隨機應變、靈活變通、靠自我能力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香港地少人多,土地零碎多山,資源貧乏,如何能成為一個世界舉足輕重的大都會? 如何能在超高的密度下成為世界其中一個最宜居的城市? 這一切都有賴香港人、建築地產從業、設計師們「執生」的能力。這個主題正好讓我們重拾這被遺忘了的智慧,從中找到面對未來的方向,並通過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欣賞而變得更團結,以更正面、更包容的態度,克服未來的種種挑戰。總結下來的「城市執生」經驗,更可與面對同樣問題的城市分享,將香港人的智慧發揚光大!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衣食住行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The Missing Link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社區藝術實驗計劃(二) 週街展(二)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視覺藝術院「視藝社區起動」X「站‧藝廊」 一同擁抱社區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自然不自然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針孔攝影藝術教育展板教育計劃 (香港藝術發展局多項計劃資助)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劉小康決定設計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