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Type: 混合
香港賽馬會「點對點」社區藝術計劃2011 – 視藝展覽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廢木農莊》朽木雕塑作品展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金龍藝萃水墨畫展覽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現代水墨畫展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原始刻劃.當代雕塑》 立體藝術作品展覽
《原始當代》計劃系列至今已是第三回,第一、二回主題都是單格動畫。是次《原始當代‧三》計劃系列 之《原始刻劃‧當代雕塑》立體藝術作品展覽,將於元朗大棠荔枝園內C & G藝術花園舉行,邀請到6位本地藝術家參與,藝術家們以雕塑、拼砌、接合、組裝等形式,就地取材。創作條件需要手作雕刻、盡量利用附近天然物料,鼓勵利用園附近的木頭、粗樹幹、石等原始物料,創作立體雕塑作品。預計每位藝術家將每人創作一組 / 一系列題材有關《藝術與生活》的雕塑作品,完成作品將主要展示於荔枝園內C & G藝術花園戶外空地,部分作品會同時展示於荔枝園內不同地方,供觀眾參觀。另本活動設藝術教育工作坊 及 藝術家分享會等配套環節。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土地「公公」-公共空間攝影展
今天的城市裏,私有產權不斷包圍了公共空間,公共生活範圍變得似近還遠,公私難辨,日漸模糊。有人因為公共空間日益肢離破碎深感憤懣;有人則認為越開放越沒有安全感。
其實,「公共空間」可以專指在地契要求下開放給公眾的私人土地,也可以泛指任何一個給公眾使用的地方。有些公共空間讓我們去打瞌睡,耍太極,和街坊見見面傾傾偈;有些則暗的明的把大家排斥於外。市民/發展商/政府各師各法,各取所需,也更似是各走極端。現在的「公共空間」,有否增加了人際的互動?還是,現代都市人,仍然是生活得很孤獨?
在公共空間這議題的背後,我們可有真正去了解人與公共空間的真正關係呢?土地「公公」攝影展,從工作坊開始,希望以攝影這一視覺媒介,與市民一同觀察和了解自己身邊的公共空間。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Vision of Nature: Lost & Found In Asian Contemporary Art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回收作業.生態藝術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靜觀奇變:香港雕塑雙年展2010 – 「當代篇」及「中國篇」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社區營造:亞洲世界城市
這個建築及數碼新媒體藝術展覽探討香港的邊界城市─深圳,在城市發展上的狀況:包括城市過度擴展、以及跟香港作跨城市交流後所產生的後果;展覽將展示藝術經驗是怎樣跟媒體及城市的規劃急速融合而產生暫時的發展狀態。討論的議題 :當代中國 vs深圳、全球化 vs 本地化、可持續發展 vs 經濟依賴、工業化 vs 環保等等… 。此計劃以香港為借鏡,反映了深圳或珠江三角洲城市面對都市化而引起的城市基本問題。此計劃並希望公眾可以針對以下三種觀點作出探討:1)深圳與香港/ 珠江三角洲的關係;兩個城市文化貿易/交流的區別;2)城市生活及發展過度擴張而引發可持續發展社會及公眾的問題;3)在1997年後出現港深地區的後融合世代,建築及媒體在於連繫新城及社區所扮演的角色。
此計劃基於一個社會視野,焦點放於以文化/建築/新媒體的手法,去探索多變的都市化與媒體發展,並以不同教育、藝術觀點和文化視野顯示出來。此外這次計劃亦提供一個互動平台,給社群交流論說,讓國際一同參與。
本篇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