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回望:五四百年戲劇的四個關鍵詞 (第四場:或存或亡)
戲劇

簡介
簡介
讀劇:老舍《茶館》選段
老舍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被尊崇為「人民藝術家」,可是十多年之後,他卻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投湖自殺。他的最重要劇作《茶館》,以北京一家茶館象徵古老的中國,在清末,在民國初年,一直到抗日戰爭之後,半個世紀之間,掌櫃王利發從不間斷地用盡心思去經營,去改良,去討好,去掙扎,但是,茶館終於逃不過它最後的命運。「或存或亡」是五四運動的第四個關鍵詞,它來自北京大學學生羅家倫起草的《五四宣言》最後幾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舉了﹗」老舍的《茶館》,彷彿是這個存亡困境的舞台縮影。百年之後,回顧國人劇人的腳步,我們會得到怎樣的感悟?與我們一起討論的,是香港重量級藝評人盧偉力。
讀劇:校協戲劇社《五月四日的小息》;麥晉然《一九‧一九》
「校協戲劇社」是香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中學生組成的劇社,它在最輝煌的1974年,應邀在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主辦的「紀念五四文藝大會」上演出短劇《五月四日的小息》。通過一家中學小息時學生的對話、困惑和爭論,思考五四運動的意義。我們從回顧這個四十五年前的重要劇目開始,再以《一九 ‧ 一九》這新編短劇做個兩重的回應,志在刺激與反思。五四已遙遠得不消再提?五四仍有待我們重新認識?五四,和今天 (以至未來?) 的學生運動有無,或者,有什麼關係?與我們一起討論的,是《聽搖滾的北京猿人》的劇作者胡境陽。年輕人說五四,自有一番可「聽」處。
資訊
門票
$120
室內/室外
室內
本地/非本地製作
本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