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之詩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物料之詩」的四位藝術家分別來自亞洲東至東南部的四個國家Ringo Bunoan(菲律賓)、於吉(中國)、李榮林(南韓)及Ng Joon Kiat(新加坡)。四位作品表達形式各異,概念卻和諧一致,主題都圍繞物料經驗,強調物料不僅是創作主要基礎,還可以是創作對象。
布料或卡紙板、顏料、木、石頭,這些幾乎都是以它們的天然或是經製造後的狀態被應用或加以重新利用。換言之,作品的構造過程,正是創作主體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並非源自某種平白無故加諸在上的外在因素,而是發自作品本身,由其本身所發展出來。即是說,它發自內裡,出自建構作品所最初勾劃的輪廓(若非原則),於其時所定下的尚未清晰的邏輯。對這邏輯的理解要經歷創作、反思、再創作的過程,當中有一連串的對作品的添補、干預的決定性行為緩慢交替,既不急進,亦無須確定。創作也許告終失敗,或許無法成事。或寄望過此程能得到推動力,保持前行,然後也許停息。作品完成。
到了這樣一刻,藝術品已擁有自主意志,既不由於外來因素,也已不是藝術家的因由。作品成為自己本身,獨立自主,為自己發聲,及因著觀者的好奇,而引發其與觀者對話。評論常將這種作業比喻作詩的創作,當中實有道理。詩學的遣辭造句,講求不多不少,簡儉利落,當中帶有一種反射性,清晰知道無論是詩歌或藝術品,在其創造中和構成裡,作品會以不同面貌再展現。讓我重頭說起:木、顏料、布料、石頭、卡紙板等等本身都帶有平凡乏味的特點,不過,這種張揚的物料利用,涉及形式、形狀及功能的再變。我們看不到上述的轉化,而是體驗到其結果,當中見證到物料的詩意。這幾位藝術家及其作品要表現的,正就是關於這物料的轉化過程,如何由平凡轉向詩意。
參與藝術家:Ringo Bunoan、李榮林、 Ng Joon Kiat、于吉
註:活動資料收錄自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出版的《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2014》。
資訊
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