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肖其父.巴赫和巴赫
音樂

簡介
簡介
曲目
C.P.E.巴赫《D大調交響曲》,作品 183/1
C.P.E.巴赫《尊主頌》
J.S.巴赫〈尼吉亞信經〉(《B小調彌撒曲》)
巴赫合唱團及管弦樂團的二零一六至一七樂季閉幕音樂會,將會在何博文的率領下,演出約翰‧塞巴斯倩‧巴赫(即我們最熟悉的J.S.巴赫)的樂曲。除此之外,當晚還上演他其中一個兒子的作品。這場音樂會將於五月二十八日(星期日)晚上八時,假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
本次演出的節目,其一是J.S.巴赫鼎鼎有名的《B小調彌撒曲》的精華部分:〈信經〉(Symbolum Nicenum),另外還有卡爾‧菲利普‧愛馬努埃爾‧巴赫(C.P.E.巴赫)的兩套作品:《尊主頌》和《D大調交響曲》。
J.S.巴赫有二十名子女,以C.P.E.巴赫的成就最輝煌,更可說是他那個時代名氣最響亮的作曲家,在歐洲的名聲還遠勝他的父親。他主要師從父親學藝,成長後在普魯士的弗德烈大帝宮中任鍵盤樂師達三十年,最後去了漢堡,接過教父泰雷曼的遺缺,擔任該市的音樂總監。從音樂歷史的角度看,C.P.E.巴赫是連接兩種風格的重要橋樑,一端是他父親的巴羅克風格,另一端是海頓和莫扎特已達致完美的古典樂格式。不過,對我們樂迷來說,他的音樂精彩出眾,感情豐富,令我們禁不住投進他的音樂世界中。
C.P.E.巴赫的《尊主頌》寫於一七四九年,當時他在柏林供職,他的父親老巴赫仍然在生。我們細聽這套樂曲時,不難發現小巴赫非常熟悉父親的那套《尊主頌》,用的調也相同。當時老巴赫的《尊主頌》不甚為人所知,但如今幾乎無樂迷不曉。至於《D大調交響曲》,是小巴赫後來寫於漢堡的作品。他一共寫了四首,可說是這種新音樂格式的早期作品,屬大膽創新之作,但不久後,這種樂式在海頓手下於維也納完善定型下來。
這場音樂會,表演者除了巴赫合唱團和樂團,還有女高音劉卓昕、女中音張吟晶、男高音吳智誠和男中音胡永正。
資訊
$120
$400
室內
本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