堀尾貞治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阿塞爾維伍德畫廊榮幸呈獻堀尾貞治(1939, 神戶)在香港的首個個人展覽。
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是理解堀尾作品的鑰匙。他的作品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美好,引領我們聚焦至平凡中。對他來說,藝術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瞬都是個別而獨特的,所以每個清醒的時刻都應是用以創作及表演。日本詞彙Atarimae No Koto(英譯A Matter of Course,含理所當然之義)最能傳神的表達他的藝術概念與創作方法;他以身邊可找到的各種媒介,從廢鐵到木碎,甚至是垃圾,使我們發現日常生活中普通及平庸的物件也可以富何等意義與美態。
堀尾是極多產而充滿活力的,能在短時間內密集的完成多幅油畫與繪畫作品。他的作品自然而真實的表現當下的時刻,完成了便再無沒有任何猶豫或改動的空間。他創作或表演任何浮現腦中的思緒;在他來說,創作不是為要明白什麼東西,反應是為遇見某些新元素,故創作意義與其用處、智慧或意識毫無關係。他快速的創作過程賦予作品表現當下時間與空間的能力;他透過把無常具體化,告訴我們應活在當下。
堀尾不主張表達任何政治或社會的立場,只想表達人生中一些無形但重要的元素。他沒有在創作過程中玩弄任何特別的技巧-他的創作方法是老婦皆懂的,他著重的反倒是數量與速度。堀尾極力消除任何讓意識介入創作過程的可能性,反而積極回應偶爾性的元素;每一個過程均是達至「無表現的表現」的重要里程-這亦是他的作品可同時被視作表演及繪畫的原因;藝術成為一些我們可隨時隨地可經歷及創作的東西。
堀尾作品的表演性與自發性,及創作過程中的自由與開放度,使之流露強烈的具體派精神。它們的可能性是無限的,表現出藝術家強大的力量及創意。他對原創性的奮力追求,不單使他成為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在世具體派藝術家,亦使他成為當代藝術家的表表者。
堀尾貞治於神戶市居住和工作。首次參展於1965年具體美術協會的第15屆具體派藝術展,並於1年後加入該協會直至其解散。他是藝術家組織Bonkura及現場創作團隊Kuki的創會成員。他自1957年開始於蘆屋市立美術博物館參與數個歷史性展覽與表演,又曾於1964年參展於京都獨立派。近來參與的群展包括︰橫濱國際現代藝術三年展(2005)﹑威尼斯福圖尼宮《In-Finitum》展覽(2009)﹑法蘭克福實驗室《理所當然》展覽(2011)﹑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2012 )及紐約古根漢美術館2013) 。
資訊
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