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雅集 ̶ 嶺南箏樂的對話」音樂會
音樂

簡介
簡介
竹韻小集「清音雅集」系列透過傳統及當代作品的對話、音樂與相關藝術的碰撞,重拾「以樂會友」的初心,舒展「小集大雅」的情懷。
箏是在嶺南粵、潮、客三大樂種中同時流行的主要樂器,「嶺南箏樂的對話」音樂會特邀兩位本地嶺南箏家代表演出。唐健垣博士是本地著名中樂學者,其箏藝師承粵樂名家劉天一、潮箏名家陳蕾士等,更承傳了杜煥瞽師地水南音「口唱、左手拍板、右手彈箏」一心三用之絕藝,被譽為「南音箏聖」;國家一級演奏家許菱子教授是當今箏界最具影響力的演奏家之一,其父許守誠是潮箏代表人物,生於音樂世家的她,從小耳濡目染,盡得真傳。節目加上本地新生代箏家鄒勵娟與何文川執捧下的竹韻小集演出,把嶺南箏樂經典作品一覽無遺。
在嶺南箏樂中,潮州箏與客家箏伴隨著潮、客樂種的傳承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箏樂藝術,完美詮釋了宗承中原的千年古韻,形成了中國箏樂藝術其中兩大流派,可謂箏史煌煌,影響深遠。兩箏派雖「器同形而樂異流」,各有傳承譜系和音樂傳統,審美追求和氣質風骨亦不雷同,但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關係之複雜,可謂千絲萬縷,盤根錯節。
粵箏在廣府地區早期卻是依附在說唱藝術中,多為失明藝人「瞽師」使用,其形制較小,音色清越、常邊行邊彈,為地水南音演唱拍和,直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始被採用於演奏粵樂,自粵樂名家劉天一創作及演奏箏曲《紡織忙》才嶄露頭角,此曲亦成為中國近代箏曲代表作。劉氏師從客家箏一代宗師羅九香習箏,更把名曲《蕉窗夜雨》改編成粵箏曲,被譽為「把粵箏與漢調箏的風格融合一併,獨創一格」的名家聖手。更複雜現象是《蕉窗夜雨》在1959年被香港粵劇《再世紅梅記》之〈觀柳還琴〉一折中被填詞成為唱段,其中又吸收了潮州之音樂因素,此劇至今仍為香港各粵劇團經常演出之劇目之一。
嶺南粵、潮、客民系由於長期生活在鄰近或同一地區,經常不斷接觸,三大文化時而涇渭分明,時而相互融合,形成了十分獨特之內部現象。音樂會從嶺南箏樂特色和發展,展示嶺南音樂文化的多元面貌,同時亦從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窺探音樂文化體系的內涵關聯性。
資訊
$200
室內
本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