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浮‧佩雷特:烏有鄉消息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Simon Lee 畫廊欣然呈獻展覽《烏有鄉消息》,展出瑞士藝術家麥‧浮‧佩雷特(Mai-Thu Perret)的全新作品,是藝術家第二度在香港畫廊設個人展。展覽名稱源自英國博學家和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1890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作者於書中幻想出一個烏托邦的未來,脫離於資本主義系統以外。糅合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和科幻小說,故事追隨主角威廉格斯的腳步:一天他開完社會主義同盟會議後回家,翌日睡醒發現自己突然來到 21 世紀,一切也面目全非。英
格蘭經歷了革命動亂後,改稱烏有鄉,變成了一個人道的社會主義社會,當中所有人也是平等的。可是他剛意識
到自己來到了這個人間天堂,便又馬上回到了 19 世紀,他因而立志把夢中的未來化成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社會秩序
的現實。佩雷特的創作直接引用莫里斯,而她心目中的烏托邦未來,折射出一個專屬女性的虛構社群,過去二十
載這主題一直是她的作品核心。《水晶邊界》探索一個自治群體的生活,居民放棄了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社會,選
擇到墨西哥西南部偏僻的沙漠生活,在藝術家眼中,她們是逃離資本主義弊病和父權習俗的難民。佩雷特的創作
跟莫里斯的《烏有鄉消息》,同樣交出意識形態立場的承諾,推動平等主義的人際關係。
《水晶邊界》的故事為佩雷特大部份的創作提供了一個框架,其藝術創作呈現出來自群體成員的「假言生產」。
其不斷擴展的虛構情節,蛻變成不同的裝置、行為、雕塑、陶瓷和紡織藝術,當中包含一系列 20 世紀前衛和激進
的藝術運動。佩雷特(Mai-Thu Perret)生物形態的中空陶瓷壁浮雕作品正是向達達主義創始人尚‧阿普(Jean Arp)
的致敬,讓人聯想到現代派或粗野派的建築風格,如麗娜‧柏‧巴蒂(Lina Bo Bardi)在聖保羅龐培婭藝術中心
(SESC Pompeia Factory Leisure Centre)外牆的有機孔洞,或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操刀,在印度昌迪加爾
(Chandigargh)建的國會大樓的曲線天花。就如《水晶邊界》成為了佩雷特探索女權政治的載體,生於意大利的
巴西建築師麗娜‧柏‧巴蒂是藝術家的參考重點。巴蒂對她居住地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深厚聯繫,豐富了她的建築設計,
其手法深植於巴西地區性的民間風格,不受西方現代派和精英形式主義的規範。佩雷特就跟巴蒂一樣,在她的烏
托邦宣言中,擁抱地方性、功能性、文化的美。
展覽另一處,放置了四件陶瓷雕塑,創作靈感源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日本遊樂場設施的攝影影像。這些創意
的遊樂混凝土結構,可被視作對野口勇(Isamu Noguchi)形態和設計的一首頌詩,野口的事業生涯中,創造過若
干休憩設施,還提出了代謝派建築論——日本戰後的建築運動,以大自然和生物學為起點。轉化這些圓鼓鼓、鬱
金香形態的比例時——同時加上了發光的元素——佩雷特散失了物件的原功能。但保持著野口戒除了美國遊樂場
規範的景觀設計,佩雷特的燈籠鼓勵即興創作和創意互動。鬱金香在畫廊空間中盛開,照亮了兩幅新的繡帷,在
墨西哥以高經密織布機織成,過程仿照巴黎歷史繡帷廠戈布蘭掛毯廠的生產技術,他們是法國皇室御用的織廠。
繡帷織面上的裝飾圖案,根據佩雷特的迷你水彩畫設計而成,讓人聯想到精神病學家羅夏的心理測驗。直覺、有
機的形態,跟陶瓷上模糊的負空間對應,同時喚起《水晶邊界》中女性的手藝勞作。佩雷特以後現代的美學糅合
了傳統和工藝,審問社會和政治,產生一個完整的想像,便於集體身份的批評質疑,以拒絕霸權的敘述。
資訊
室內
本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