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憶起 我怎樣到達這裏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展覽「無法憶起 我怎樣到達這裏」,為WMA委託計劃得主李繼忠的創作及研究項目〈復還,繕修與進退維谷〉的中期成果展,項目以WMA 2017/18年度主題——「過渡」創作。李繼忠透過文獻與物件,追溯香港二戰後期的歷史,探討時間過渡對「紀念銅像」意涵上的改變。
「人」在歷史中消逝,留在「物」身上的蛛絲馬跡卻可以轉化為創作養分,成為追索「人」的存在、說話與行為的憑據。藝術家李繼忠從檔案文獻中,追尋於日佔時期被日本帝國陸軍在香港中環皇后像廣場擄走的十一座銅像,以配合「獻銅運動」,滿足戰爭資源的一段歷史,並在復修銅像的過程中輪迴,藉着進退兩難的創作狀態探討香港的「過渡」。
李繼忠自言在是次創作及研究過程中,不斷反思「過渡」的意義:「與這段歷史有關的文獻,和銅像的命運一樣,流轉離散。牽涉於這一段戰爭歷史的人都試圖尋回一些東西,嘗試復修與恢復其原本的狀態, 奈何因各種原因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我在這個項目的狀態也是這個輪迴的一部分—— 復還(失去了的檔案和歷史)>繕修(歷史與銅像原形)>(在當代語境和系統下)進退維谷。」
展覽以重塑被修復的英女皇銅像為主軸,探究在歷史進程中,建構中的物件如何被摧毀,破損了的物件怎樣被復修。正如策展人鄭秀慧的闡釋,建構與破壞恍如「記憶」與「遺忘」這對奇特組合,互相交纏如影隨形。
李氏根據文獻中的繕修清單,加上現代拍攝、3D繪圖及打印技術,配合傳統製作銅像的技藝,重塑女皇像被日軍割離掉的手臂、權杖、皇座配件等,邀請觀眾以「當下」的觀點,重新體驗這段「復還、繕修與進退維谷」的過程。
當權者掌握資源,「檔案」似乎界定何謂「歷史」,然而李繼忠認為檔案的架構、制度與內涵該以人為本,而檔案使用者的參與,亦能重塑歷史敘述。李繼忠打破制度的局限,從檔案處資料中重塑出一段16毫米錄像菲林,紀錄了殖民政府於1947年下令炸毀日軍供奉陣亡士兵的「忠靈塔」的片段。同時又創作三段以真實事情為基礎的錄像,以發現香港銅像的駐日美軍、來港探望丈夫的日軍妻子、「忠靈塔」守墓人等角色的獨白;串連對這些「不被看見的」的歷史敍述。
透過重塑承載歷史的物件,藝術家邀請觀眾重新審視歷史環境,嘗試認識自行建構歷史敘述的可能性。展覽期為9月27日至10月29日,期間設有公眾活動,包括重尋歷史址城市導賞團及歷史檔案工作坊等。
資訊
室內
本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