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非然
視覺藝術

簡介
簡介
Artify Gallery呈獻香港藝術家鄧啟耀首個香港個人展覽,藉著多個山水畫和錄像的結合,希望觀眾透過聯想,重建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道德經》中曾記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山水畫崇尚道家思想,把個人情操寄託山水之中,表現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清初山水畫大師石濤提出“借古以開今”之說,意指畫家透過臨摹體現前人對自然的崇敬,從而探索自己的創作方向。然而,當藝術家只滿足於“臨摹”,或停留在為“臨摹”而“臨摹”的階段,這其實與“複製”無異。在作品《石》中,鄧啟耀重複繪畫同一的石頭,並將針孔高清攝錄機安裝在毛筆上,以慢鏡清楚展示筆、墨和紙之間的變動,目的就是希望說明每一次臨摹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經驗,並嘗試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一個新的立足點。
在作品《樹》中,鄧啟耀參照多本“樹”的教學手冊,把各種類型的樹畫在紙上,希望觀眾反思學習水墨畫的慣用方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自從明末清初出現第一本圖冊字典《芥子園》後,把自然景物分門別類、製成教學手冊的做法越來越盛行。這些分類成為了水墨畫入門的基本知識,久而久之,後世不少畫家逐漸失去直接感通自然的能力。藝術家希望透過此次展覽的作品,呈現這種非自然的創作過程,令觀眾反思這種隔空描繪自然的做法是否有違水墨的初衷。
除了擷取自然景象,鄧啟耀也嘗試以寫生和錄像讓觀眾感受都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鄧啟耀覺得人對於一個陌生的地方的第一印象,很多時取決於一張遊客地圖。他們順著地圖遊走城市,認識地圖上標示的地標性建築。因此,地圖對於人了解城市起著指導性作用。在《印象紀錄》和《樹木紀錄》作品中,鄧啟耀描繪了城市中自然環境的角落,並標記於遊客地圖上或以地址標示。這些自然物像沒有地標性,但卻同樣隱含著城市的故事。藝術家希望這個地圖圖錄能夠用另一個角度描繪城市,讓人重新思考、審視自己與自然於城市生活中的關係。
此次展覽透過學習繪畫的過程展現藝術家對人、自然和城市建構的理解,以不同角度演繹三者的關係,把山水創作帶進一個新領域。
資訊
室內